空间。34;嘟想34;、34;心度34;、34;家阵34;等粤语词汇的嵌入,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语言景观,迫使读者在理解障碍中重新思考语言的本质。这种策略令人想起庞德通过拆解英语语法来解放诗歌能量的实验,只不过树科的拆解并非出于美学前卫意识,而是源于更为根本的存在需求——只有用母语的呼吸节奏思考,思想才能获得其本真的形态。
诗歌中34;写下自己心度嘅事情34;的诉求,揭示了方言与记忆的血肉联系。诺奖得主米沃什在《故土》中写道:34;方言是童年的围墙34;,而树科的诗句表明,粤语正是他情感记忆的密码本。当标准语试图统一所有人的表达方式时,它实际上是在抹杀个体最私密的存在痕迹。阿多诺34;在错误的生活里没有正确的生活34;的论断,在此可转译为34;在别人的语言里没有真正的自我34;。诗人坚持用粤语汉字书写,正是为了保卫那些在普通话翻译过程中必然流失的生命体验与地域感知。
从文化政治视角看,这首诗无意中触碰了34;一国多语34;的敏感神经。在语言政策趋向标准化的背景下,方言诗歌成为微型的文化抵抗形式。但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并未将粤语浪漫化为纯粹的抵抗符号,而是坦诚展现了方言使用者在当代的尴尬处境——即便只是34;写下诗34;,也会被卷入莫须有的权力争夺指控。这种困境印证了霍米·巴巴关于34;文化混杂性34;的论述,在普通话与粤语的夹缝中,诗人既不能完全回归方言的纯粹性,又不愿彻底臣服于标准语的收编,只能在这种张力中寻找暂时的平衡。
诗歌最后一行标注的创作地点34;粤北韶城沙湖畔34;,构成了意味深长的地理注脚。这个具体到湖畔的精确坐标,与诗中扞卫的语言本土性形成互文,暗示着方言与地方经验的不可分割。正如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所言,每个记忆都有其对应的空间锚点,而树科的粤语正是连接他与沙湖畔的存在纽带。当全球化浪潮试图将所有人连根拔起时,这种根植于方言与地域的写作,成为了对抗普遍主义暴力的诗意方式。
回望整首诗作,树科以近乎直白的方言倾诉,构筑了当代文化场域中一个发人深省的悖论:越是坚持用母语表达最个人的情感,就越是被迫卷入公共领域的权力话语争夺。这种困境恰恰印证了哈贝马斯34;系统对生活世界殖民34;的论断——即便最私密的语言选择,也难以逃脱被政治化解读的命运。而诗歌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勇敢展示了这种困境,并通过方言本身的坚韧存在,证明了个体在标准化浪潮中保持差异性的可能。
《我噈喺想讲白话》这首短诗,就像沙湖畔的一株方言植物,以其倔强的生长姿态,证明了多元语言生态的必要。在语言趋同化愈演愈烈的时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民主,不在于所有人都说同样的话,而在于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说出心底最真实的句子。正如诗人所愿,或许我们真该34;以己之心度人34;,理解那些执着于方言书写者背后的存在焦虑与文化乡愁。因为保卫语言多样性,最终是为了保卫人类表达可能性的广阔光谱,让每种情感都能找到其最贴切的语言家园。
喜欢。
第115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