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7章 《微笑的辩证法》[1/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微笑的辩证法》
     ——论《我同观音嘅微笑》中的神圣解构与世俗重构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筑了一道抵抗语言同质化的防线。树科的《我同观音嘅微笑》正是这样一首通过方言的34;陌生化34;效果,重新思考信仰、权力与日常生活的佳作。这首诗以观音菩萨的34;微笑34;为镜像,折射出当代社会中神圣与世俗的复杂纠缠,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暗藏锋利的文化批判。
     诗歌开篇即以双重否定34;我唔得唔认34;展开叙述,这种句法结构在粤语中产生的特殊韵律,已经暗示了叙述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观音菩萨作为大乘佛教中最具亲和力的神只,其形象经历了从34;勇猛丈夫34;(《华严经》载观音菩萨34;勇猛丈夫观自在34;)到慈爱女相的演变,最终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中34;慈悲34;的化身。诗人坦言34;识咗你嘅慈悲/关怀,识咗你嘅宽容、感恩34;,表面上是对观音神格的确认,实则通过34;阿妈嘅话34;这一中介,揭示了民间信仰的代际传递特性——神圣认知首先来自家庭场域的口头传统。
     当叙述者回忆34;第一次睇到你嘅时候34;的懵懂状态,特别强调了母亲对观音34;法力无边:系两性嘅神34;的描述,这一细节具有深刻的文化人类学意义。观音菩萨的34;两性34;特征,在佛教义理中本指34;非男非女34;的超越性,但在民间认知中往往被简化为性别转换的神奇能力。诗人以34;我做唔到/两性人34;的直白表述,划清了凡俗与神圣的界限,同时也暗示了当代人面对神圣时的无能为力。这种34;做不到34;的坦承,恰如尼采所言34;上帝已死34;的现代性宣言,只不过在这里是以方言的质朴方式表达出来。
     诗歌的转折点出现在对34;陪嚟采风嘅领导34;的描写上。这些权力象征者34;几咁虔诚合什叩拜、鞠躬下跪34;的场景,构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文化图景。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区隔》中指出,文化实践往往是社会地位的标记。诗中领导们的34;虔诚34;表现,与其说是信仰行为,不如说是文化资本的展示。而叙述者34;将阿妈系我细时/讲嘅啲话,讲俾佢哋34;的举动,则完成了一次微妙的文化反转让民间口传知识成为指导权力阶层的资源。更富象征意义的是34;俾埋自己啲钱买嘅香烛34;,这一细节揭示了信仰经济学的荒谬性——神圣体验需要通过世俗货币作为中介。
     随着诗歌展开,叙述者陪伴的对象从34;领导34;扩展到34;专家34;、34;大老板34;,构成了一幅当代社会的众生相。而这些人祈求内容的演变——34;以前大家求缘求子/之后噈求财求发达,而家噈求平安34;——恰如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描述的34;祛魅34;过程,观音信仰从生育神格逐渐蜕变为财富保障和风险社会的心理

第87章 《微笑的辩证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