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51章 汉纪五十四 孝献皇帝丁[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曹洪写信给满宠求情,满宠没理会。曹洪把这事告诉曹操,曹操随后过问这事儿,满宠知道曹操可能想赦免这个宾客,就赶紧把这人杀了。曹操高兴地说:“处理事情就该这样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评论
     这段史料浓缩了汉末建安初年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关键动向: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格局的初步形成与孙策平定江东根基的奠定。其中既有权谋交锋的精妙算计,也有乱世枭雄的性格特质暴露,更暗含着决定历史走向的战略抉择逻辑。
     曹操“奉天子”战略的成熟与落地
     曹操迎奉天子并迁都许昌,是其政治生涯的里程碑事件,这一过程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与战略眼光。面对韩暹专权的局面,曹操应董承之召入京,迅速通过“诛有罪、赏有功、矜死节”的组合拳稳定朝局,展现出清晰的政治治理思路。诛杀冯硕等权臣以立威,封赏董承等功臣以拢心,追赠沮俊以彰显忠义价值观,三步棋环环相扣,瞬间掌控朝廷主导权。
     董昭提出的“移驾幸许”建议,堪称乱世中的精准政治判断。他深刻洞察到“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的乱世法则,既看到迁都对摆脱杨奉等军事势力掣肘的现实意义,也预判到“朝廷新还旧京,复徙驾不厌众心”的舆论风险,最终以“算其多者”的战略思维说服曹操。在应对杨奉潜在威胁时,董昭的策略更显精妙——利用杨奉“勇而寡虑”的性格弱点,以“京都无粮暂幸鲁阳”为借口麻痹对手,用外交手段为军事行动争取时间窗口,体现了政治博弈中“以诈立、以谋胜”的操作精髓。
     迁都许昌后,曹操迅速获得“大将军、武平侯”的身份认可,并“始立宗庙社稷于许”,完成了从军事将领到政治核心的身份转变。这一过程中,曹操展现出的决断力与执行力尤为关键——从接纳建议到遣使安抚,再到最终迁都,仅用十余天时间便完成如此重大的政治行动,其效率之高在汉末乱局中实属罕见。
     孙策平定江东的军事智慧与隐患
     孙策平定会稽的过程,生动展现了这位“江东小霸王”的军事天赋与性格特质。面对严白虎等地方势力与会稽太守王朗的双重阻力,孙策展现出清晰的战略优先级判断——先弃次要对手(严白虎)直击核心目标(会稽),避免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这种“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思维,使其得以集中力量突破关键节点。
     在具体战术层面,孙策团队展现出极强的战场应变能力。当正面攻击王朗受阻时,采纳叔父孙静“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建议,以火攻为疑兵掩护主力转移,最终通过奇袭高迁屯打破僵局。这一战术设计完美诠释了《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的作战思想,体现了江东军事集团的战术灵活性。
     然而史料中也埋下了孙策集团的隐患伏笔。虞翻对孙策“轻出微行”的劝谏,直指其性格缺陷——“君人者不重则不威”的警告,以“白龙鱼服困于豫且”的典故隐喻潜在风险。尽管孙策口称“君言是也”却“不能改”,这种刚愎自用的性格特质,为其日后遇刺埋下伏笔。乱世之中,领袖的性格缺陷往往成为最致命的战略风险,孙策的案例印证了这一历史规律。
     王朗的失败则提供了反面教材。面对虞翻“策善用兵不如避之”的理性建议,王朗固执己见选择硬抗,最终导致城破投降的结局。这一对比揭示出乱世生存的核心法则:识时务者为俊杰,在绝对实力差距面前,固守虚名不如暂避锋芒。
     群雄格局的微妙变化与制度重构
     这段史料同时记录了汉末权力格局的关键调整与制度重建尝试。曹操与袁绍的地位博弈颇具代表性——朝廷先封曹操为大将军,后因袁绍“耻班在曹操下”的不满,曹操主动让贤,转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这种权力妥协既体现了曹操的政治隐忍,也反映出袁曹两大集团实力对比的现实考量。
     曹操对人才的吸纳同样值得关注。通过荀彧推荐任用荀攸、郭嘉,展现出“唯才是举”的用人导向。郭嘉对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的评价,精准揭示了袁绍集团的致命缺陷,也反衬出曹操集团“决策高效、执行坚决”的组织优势。满宠收治曹操从弟宾客并“速杀之”而获曹操赞赏的事件,则体现了曹操“法治立威”的治理思路——即便涉及亲族,也要维护规则权威,这种治理原则为其集团凝聚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宏观视角看,曹操迁都许昌与孙策平定会稽,分别代表了中原与江东两大区域的秩序重建进程。曹操通过“挟天子”实现政治合法性垄断,孙策通过军事征服完成地方势力整合,两种模式虽路径不同,但都指向乱世中“以力破局、以治立基”的历史必然。而汉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再到许昌的迁徙轨迹,则成为汉室衰微、群雄崛起的生动注脚。
     这段历史深刻表明:乱世竞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战略眼光、政治智慧与组织能力的综合比拼。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与孙策的“以战立威定江东”,虽地域不同、策略有别,但都抓住了各自时代的核心矛盾,为日后三国鼎立格局埋下了重要伏笔。
    喜欢。
  

第351章 汉纪五十四 孝献皇帝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