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0章 汉纪五十二 孝献皇帝乙[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神灵保佑,让国家安定,这是我的心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以身殉国。现在皇帝还年幼,只能依靠我,我不能在危难时刻苟且偷生,实在不忍心这么做。你替我向关东的各位诸侯问好,希望他们能时刻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太常种拂说:“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制止暴乱,抵御外侮,让敌人的刀剑指向皇宫,就算逃走又能去哪里呢!”于是冲上去和敌人战斗,最后战死了。李傕、郭汜驻扎在南宫掖门,杀了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官吏和百姓死了一万多人,尸体横七竖八地堆满了道路。
     王允扶着皇帝登上宣平门躲避乱兵,李傕等人在城楼下伏地叩头,皇帝对李傕等人说:“你们放纵士兵到处胡作非为,到底想干什么?”李傕等人说:“董卓对陛下忠心耿耿,却无缘无故被吕布杀了,我们是为董卓报仇,不敢造反啊。等事情办完,我们愿意到廷尉那里去领罪。”李傕等人包围了门楼,一起上表请求司徒王允出来,还问:“太师董卓犯了什么罪?”王允走投无路,只好下楼去见他们。己未日,朝廷大赦天下,任命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都为中郎将。李傕等人抓住司隶校尉黄琬,关进监狱,然后把他杀了。
     评论
     这段史料生动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政权动荡的复杂局面,其中人物决策与局势演变的关联极具历史启示性,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现代视角的评价:
     刺杀董卓与权力真空的连锁反应
     荀攸、郑泰等人策划刺杀董卓,虽因事泄失败,却反映出董卓专权下的普遍不满。而董卓死后,王允的执政失误成为局势失控的关键:他拒绝赦免董卓部曲、反对吕布封赏将校,既失去了安抚军心的机会,又激化了与吕布的矛盾。这种“刚棱疾恶”的性格在权力真空期显得尤为危险——缺乏对潜在威胁的妥协与平衡,最终引发凉州军事集团的反扑。
     对比曹操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王允的失败在于:他仅着眼于“除恶”,却未建立新的权力秩序,更忽视了军事力量与利益分配在乱世中的决定性作用。
     曹操崛起的关键节点:兖州争夺战
     刘岱不听鲍信“固守疲敌”的建议,贸然进攻青州黄巾而身死,反衬出曹操的军事素养:面对“百万黄巾”,他以“抚循激励”稳定军心,用“承间设奇”的灵活战术打破兵力劣势,最终扭转战局。这种“务实应变”的风格,与王允的固执形成鲜明对比,也为他后来割据兖州奠定基础。
     鲍信战死、曹操“刻木祭祀”的细节,既体现乱世中人才的珍贵,也凸显曹操“收揽人心”的政治智慧——通过情感表达强化部众的归属感,这与他后来“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一脉相承。
     凉州集团反扑:王允的战略误判与贾诩的“破局”
     王允对凉州兵的处理堪称典型的“政策摇摆症”:先议赦免又中止,想解散军队又拒绝用皇甫嵩安抚,最终逼反李傕、郭汜。他的核心错误在于:将“道德正义”(诛杀董卓余党)置于“现实稳定”之上,忽视了凉州兵“自危心理”的传染性——当蔡邕因“附董”被杀时,凉州兵已意识到“解兵即任人宰割”,王允的“强硬”实则加速了叛乱。
     贾诩的建议成为转折点:他精准抓住凉州兵“弃军则易被擒”的恐惧,以“为董卓报仇”为旗帜凝聚力量,将分散的个体危机转化为集体行动。这一策略揭示了乱世生存的法则:恐惧比正义更能驱动群体,而引导恐惧的方向即可掌控局势。李傕等从“求赦不得”到“聚众十万”,印证了贾诩对人性与权力的深刻洞察。
     乱世中的权力逻辑:实力至上与信任崩塌
     史料中反复出现“逆击”“奔逃”“自立”等情节(如曹操击退金尚、吕布败走、金尚投袁术),凸显东汉朝廷权威的彻底瓦解:地方官员的任命已无法通过“王命”实现,而是取决于军事力量——曹操“领兖州刺史”靠的是鲍信等地方势力的支持,而非朝廷诏书;李傕、郭汜能围攻长安,本质是武力对皇权的碾压。
     人际关系的脆弱性同样显着:吕布与王允从盟友到“不相平”,源于利益分配不均;王允对凉州兵的“疑而不赦”,源于对“忠诚度”的极端不信任。这种“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正是乱世的典型特征——当秩序崩塌,“契约”让位于“实力”,“合作”随时可能因微小猜忌破裂。
     总结:乱世的生存密码
     这段史料浓缩了东汉末年的核心矛盾:旧秩序(皇权、道德)瓦解,新秩序(武力、权谋)尚未建立。曹操的崛起、王允的败亡、贾诩的献策,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坚守传统伦理,而在于精准把握人心(恐惧与欲望)、灵活调整策略(妥协与强硬)、快速整合力量(军事与人心)。王允的悲剧警示后人:空谈正义而脱离现实,终将被乱世吞噬;而曹操、贾诩的“务实”,虽未必符合道德完美,却成为乱世中存续的“生存法则”。
    喜欢。
  

第340章 汉纪五十二 孝献皇帝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