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37章 汉纪五十二 孝献皇帝乙[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用裁纸刀自杀了。
     鲍信对曹操说:“袁绍身为盟主,却借着权力谋取私利,早晚会自己引发内乱,这不就跟董卓一样嘛。要是想打压他,咱们目前的力量又办不到,只会给自己招来麻烦。咱们不如先规划黄河以南的地盘,等着看他出乱子。”曹操觉得这主意挺好。正好黑山的于毒、白绕、眭固等十多万人来攻打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抵挡不住。曹操就带兵进入东郡,在濮阳攻打白绕,把他打败了。袁绍于是上表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郡治设在东武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南单于劫持了张杨,背叛袁绍,驻扎在黎阳。董卓任命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太史观察天象,说会有大臣被杀。董卓就派人诬陷卫尉张温与袁术勾结,冬天,十月壬戌日,在集市上把张温鞭打致死,来应和这个说法。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初平二年前后袁绍夺冀州、曹操据东郡等关键事件,生动展现了汉末乱世中权力更迭的残酷逻辑与各方势力的生存博弈,可从以下角度解读:
     袁绍取冀州:权谋碾压与弱者的悲剧
     袁绍夺取冀州的过程,堪称汉末“软实力”夺权的经典案例。他未费太多兵力,仅靠逢纪的“驱虎吞狼”之计(诱公孙瓒攻冀州,再借韩馥怯懦逼其让贤),便轻松吞并这一“带甲百万、谷支十年”的富庶之地。这背后暴露的是:
     韩馥的致命缺陷:作为冀州牧,他坐拥绝对实力优势,却因“恇怯”(懦弱)和对袁绍的盲目敬畏,无视耿武、赵浮等属下的苦谏,将富庶之地拱手让人。其“度德而让”的自我安慰,本质是缺乏乱世生存的魄力与决断力,最终落得被架空、自杀的结局,印证了“乱世容不下弱者”的铁律。
     袁绍的权谋手腕:他善用外力(借公孙瓒施压)、策反内部(拉拢辛评、荀谌等韩馥亲信)、舆论造势(渲染“公孙瓒与袁氏夹击”的危机感),层层递进瓦解韩馥的心理防线。即便面对赵浮的万余强弩兵,也能凭借韩馥的妥协化险为夷,尽显其政治算计的老练。
     曹操的蛰伏:另辟蹊径的崛起之路
     与袁绍直接争夺核心资源(冀州)不同,曹操此时的选择更具战略眼光:
     鲍信点破袁绍“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提醒曹操远离权力漩涡,“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这一建议成为曹操早期发展的重要指导。
     曹操抓住黑山军作乱的机会,率军入东郡击破白绕,既展现了军事能力,又顺势接受袁绍表荐的“东郡太守”职位,获得了合法的根据地。这种“以军功换地盘”的务实策略,避免了与袁绍直接冲突,为日后壮大积蓄了资本。
     乱世法则:实力为基,道义为表
     从张杨归附袁绍、麹义叛韩馥投绍,到袁绍杀耿武、闵纯立威,再到董卓借“望气”杀张温,各方行为的核心逻辑都是“实力至上”:
     所谓“同盟”“旧情”(如韩馥自称“袁氏故吏”)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舆论与借口(如袁绍的“让贤”说辞、董卓的“望气”杀人)只是粉饰野心的工具;
     属下的忠诚与否,往往取决于主公的能力与势力(韩馥属下“十人争弃去”,而袁绍能吸引沮授、田丰等人才)。
     格局初显:诸侯分化的起点
     这段历史是袁绍与曹操两大势力分化的关键节点:袁绍通过夺取冀州成为关东最强者,但依赖权谋和胁迫的统治方式埋下隐患(如韩馥旧部的不满);曹操则低调发展,以军功立足,展现出与袁绍不同的务实风格。同时,南单于叛袁绍、董卓在长安的高压统治,也预示着天下分裂的进一步加剧。此时的群雄,已不再是“讨董卓”的同盟,而是各自为战的割据势力,汉末乱世的格局由此愈发清晰。
     总之,这段记载通过袁绍夺冀州、曹操据东郡等事件,深刻揭示了乱世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现实,也为后续群雄争霸的剧情埋下了诸多伏笔。
    喜欢。
  

第337章 汉纪五十二 孝献皇帝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