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20章 汉纪四十九 孝灵皇帝上之下[1/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癸丑年)
     春天,正月,发生大规模瘟疫。
     丁丑日,司空宗俱去世。
     二月壬午日,大赦天下。
     任命光禄勋杨赐为司空。
     三月,太尉李咸被免职。
     夏天,五月,任命司隶校尉段颎为太尉。
     六月,北海发生地震。
     秋天,七月,司空杨赐被免职;任命太常颍川人唐珍为司空。唐珍是唐衡的弟弟。
     冬天,十二月,太尉段颎被罢免。
     鲜卑侵犯幽州和并州。
     癸酉日月底,发生日食。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甲寅年)
     春天,二月己巳日,大赦天下。
     任命太常东海人陈耽为太尉。
     三月,中山穆王刘畅去世,他没有儿子,封国被撤销。
     夏天,六月,封河间王刘利的儿子刘康为济南王,让他供奉孝仁皇的祭祀。
     吴郡司马富春人孙坚招募了一千多精锐勇敢的士兵,协助州郡讨伐许生。冬天,十一月,臧旻、陈寅在会稽把许生打得大败,还斩杀了他。任城王刘博去世,没有儿子,封国断绝。
     十二月,鲜卑进入北地,太守夏育率领屠各部落追击,打败了鲜卑。夏育因此升任护乌桓校尉。鲜卑又来侵犯并州。
     司空唐珍被免职,任命永乐少府许训为司空。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乙卯年)
     春天,三月,皇帝下诏让各位儒者校正《五经》的文字,命令议郎蔡邕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书写,然后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门外,让后来的儒者和学子都有标准可依。石碑刚立起来的时候,每天来看和临摹的人,车辆就有一千多辆,把街道都堵得严严实实。
     当初,朝廷讨论后认为,州郡官员容易结党营私,人情关系复杂,于是规定有婚姻关系的家庭以及两个州的人,不能互相担任监察对方的官职。到这时又出台了三互法,禁忌变得更加严密,官员选拔任用变得很困难,幽州、冀州两个州的官职空缺了很久都没能补上。蔡邕上疏说:“我看到幽州、冀州这两个地方,向来是铠甲、战马的出产地,近年来又遭遇战乱和饥荒,逐渐变得空虚贫困。现在这两个州的官职空缺了很长时间,当地的官吏和百姓都在盼着有人来任职,可三公府选拔官员,过了一个月还定不下来。我很奇怪,就问是什么原因,说是为了避开三互法。其实十一个州都有这样的禁令,涉及到的主要就是这两个州而已。而且,这两个州的人任职有时还会受到时间限制,大家犹豫不决,拖拖拉拉,导致这两个州的职位一直空着,方圆万里一片萧条,没人管理。我觉得三互法这样的禁令,其实是没太大必要的。现在只要朝廷树立威严,明确法令,让官员们互相监督,他们就会因为害怕而不敢营私舞弊;更何况还有三互法,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以前韩安国是从刑徒中被启用的,朱买臣出身卑微,他们都凭借自己的才能,回去管理自己家乡所在的地区,哪会顾及三互法这种细枝末节的规定呢!我希望陛下向上效法先帝,废除最近这些不合理的禁令,对于各个州刺史中能力可以互相调换的,不要受时间和三互法的限制,以求做到适中合理。”但朝廷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司马光评论说:叔向说过:“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一定会制定很多制度。”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会谨慎地挑选忠诚贤能的人来任用,对于朝廷内外的大臣,有功劳就奖赏,有罪过就惩罚,没有偏袒私心,法律制度不繁杂,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抓住了治理国家的根本。等到国家衰落的时候,选拔官员不能做到任人唯贤,禁令却越来越多,防范越来越严密,有功劳的人因为条文限制得不到奖赏,作恶的人却能通过巧妙钻法律空子免于惩罚,上下都疲惫不堪,天下就大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只追求细枝末节。汉灵帝的时候,刺史、郡守贪婪得像豺狼老虎,残害百姓,而朝廷还在坚持三互法这样的禁令。从现在来看,这难道不是很可笑,而且很值得引以为戒吗!
     封河间王刘建的孙子刘佗为任城王。
     夏天,四月,有七个郡和封国发大水。
     五月丁卯日,大赦天下。
    &

第320章 汉纪四十九 孝灵皇帝上之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