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多月,还没抓到人。刘猛因此被贬为谏议大夫,由御史中丞段颎代替他的职位。段颎一上任就四处追捕,连太学里的游学学生都抓了一千多人。曹节等人又让段颎找其他事弹劾刘猛,刘猛被判处到左校去服劳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初,司隶校尉王寓依靠宦官的势力,请求太常张奂举荐他,张奂拒绝了,王寓就诬陷张奂结党,导致张奂被禁锢(禁止做官)。张奂曾经和段颎在攻打羌人的事情上有分歧,两人关系不和睦。段颎当上司隶校尉后,想把张奂赶回敦煌然后害死他;张奂写信给段颎,苦苦哀求,才得以幸免。
当初,魏郡人李暠担任司隶校尉时,因为旧仇杀了扶风人苏谦。苏谦的儿子苏不韦把父亲的尸体埋了但没举行葬礼,然后改名换姓,结交门客准备报仇。李暠后来升任大司农,苏不韦藏在他家马房的草料堆里,挖地道通到李暠的寝室,杀死了他的妾和小儿子。李暠非常害怕,在地上铺上木板,一夜之间换了九个地方睡觉。苏不韦又挖开李暠父亲的坟墓,砍下他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示众。李暠派人抓捕苏不韦,但没抓到,又气又恨,吐血而死。苏不韦遇到大赦后回到家,这才正式埋葬父亲并守丧。张奂向来和苏氏关系很好,而段颎和李暠关系不错,段颎征召苏不韦担任司隶从事,苏不韦害怕,称病不去。段颎很生气,派从事张贤到苏不韦家去杀他,还事先给张贤的父亲一杯毒酒,说:“要是张贤杀不了苏不韦,你就把这酒喝了!”张贤就把苏不韦连同他一家六十多人,全部杀掉了。
渤海王刘悝被贬到瘿陶后,通过中常侍王甫请求恢复封国,答应给王甫五千万钱作为酬谢。后来桓帝留下遗诏恢复了刘悝的封国,刘悝知道这不是王甫的功劳,就不肯给酬谢的钱。中常侍郑飒、中黄门董腾多次和刘悝来往,王甫暗中观察并把这事告诉了段颎。冬天,十月,郑飒被抓起来送到北寺监狱,尚书令廉忠按照王甫的意思上奏诬陷“郑飒等人谋划迎接刘悝当皇帝,大逆不道”,于是皇帝下诏让冀州刺史去调查刘悝并核实情况,逼迫刘悝自杀;刘悝的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都死在狱中,王府的傅、相以下的官员全部被处死。王甫等十二人都因为这件事立功被封为列侯。
十一月,会稽郡有个叫许生的妖贼在句章起兵,自称阳明皇帝,手下有上万人。朝廷派扬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寅去讨伐他。
十二月,司徒许栩被免职,任命大鸿胪袁隗为司徒。
鲜卑侵犯并州。
这一年,单于车儿去世,他的儿子屠特若尸逐就单于继位。
评论
这段史料记载了东汉熹平元年的一系列事件,从中能清晰看到东汉末年政治的腐朽与社会的动荡,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朝堂权力斗争的缩影
宦官专权是这一时期的显着特征。曹节、王甫等宦官不仅干预朝政,还对窦太后极尽迫害,在其死后试图降低葬礼规格、阻止其与桓帝合葬,甚至因渤海王悝未兑现谢钱承诺就罗织罪名使其丧命,牵连众多无辜,足见其权力之大与行事之狠。
官僚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部分官员如太尉李咸、廷尉陈球等坚守原则,为窦太后争取应有的葬礼待遇;而胡广虽位高权重,却一味媚上,毫无忠直之风,反映出当时官场的风气败坏。
司法与社会秩序的混乱
司隶校尉段颎在追捕写匿名信者时,牵连太学游生千余人,且因私怨迫害张奂、纵容属下杀害苏不韦一门六十余人,司法完全沦为个人或集团泄愤、谋私的工具,毫无公正可言。
苏不韦为父报仇,采取掘墓、刺杀等极端手段,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的崩坏,人们在正常司法途径无法寻求正义时,只能选择私力救济。
统治阶层的腐朽与危机
皇帝在宦官的影响下,对许多事情缺乏主见,如窦太后葬礼之事全凭大臣与宦官的争论结果而定,难以发挥有效的统治作用。
会稽妖贼许生起义,自称阳明皇帝,聚众数万,说明底层民众对当时的统治已极为不满,社会矛盾尖锐,东汉王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总的来说,熹平元年的这些事件,集中展现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司法混乱、社会动荡的局面,为后来的黄巾起义和王朝覆灭埋下了伏笔。
喜欢。
第319章 汉纪四十九 孝灵皇帝上之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