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不隐瞒谋划了,又怎么敢逃避刑罚呢!”最后被处死。
曹节升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王甫升为中常侍,还兼任黄门令。朱瑀、共普、张亮等六人都封为列侯,十一人封为关内侯。这下,这些小人得志了,士大夫们都灰心丧气。陈蕃的朋友陈留人朱震,把陈蕃的尸体收殓埋葬,把他的儿子陈逸藏起来,后来事情被发现,朱震被关进监狱,全家都被戴上枷锁。朱震受尽拷打,宁死不说出陈逸的下落,陈逸因此得以逃脱。窦武的属官桂阳人胡腾,把窦武的尸体收敛埋葬,为他办丧事,因此被禁锢。窦武的孙子窦辅,才两岁,胡腾假装是自己的儿子,和南阳的令史张敞一起把他藏在零陵境内,也得以幸免。张奂升为大司农,因为功劳被封侯。张奂特别痛恨被曹节等人利用,坚决推辞不接受。
朝廷任命司徒胡广为太傅,参与尚书事务;司空刘宠为司徒,大鸿胪许栩为司空。
冬天十月甲辰日月底,发生日食。
十一月,太尉刘矩被免职,任命太仆沛国人闻人袭为太尉。
十二月,鲜卑和濊貊侵犯幽州、并州。
这一年,疏勒王的叔父和得杀了国王,自己篡位。
乌桓的首领,上谷的难楼有九千多个部落,辽西的丘力居有五千多个部落,他们都自称王。辽东的苏仆延有一千多个部落,自称峭王。右北平的乌延有八百多个部落,自称汗鲁王。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东汉窦武、陈蕃与宦官集团的生死对决,是汉末政治崩塌的关键转折点。这场权力斗争不仅暴露了外戚、士人联合对抗宦官的彻底失败,更预示着东汉王朝不可逆转的衰亡命运,其背后的政治逻辑与人性博弈引人深思:
士人与外戚的联盟困局:理想主义的致命短板
窦武与陈蕃的合作,本是士人集团联合外戚扭转政局的最后机会。陈蕃以八十高龄力主除奸,窦武身为大将军手握兵权,更有太后临朝的合法性支撑,且已成功征召李膺、杜密等名贤入朝,天下人“延颈想望太平”,局势一度看似明朗。
但他们的致命缺陷在于对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认知不足。窦武在诛杀管霸、苏康后,对核心目标曹节、王甫优柔寡断,因太后“冘豫未忍”而拖延时机,错失先发制人的窗口期。陈蕃虽态度强硬,却缺乏实际兵权,仅凭“八十之躯”与“八十诸生”硬闯宫廷,形同以卵击石。更关键的是,他们未能识破宦官集团的渗透——太后身边的赵娆、女尚书早已成为内应,决策信息完全暴露,这种“政治天真”使其步步被动。
反观宦官集团,行动则精准狠辣:朱瑀盗发奏书后连夜歃血盟誓,曹节迅速控制皇帝、太后,王甫带兵突袭北寺狱,短短数小时内完成“夺玺绶、劫太后、杀勋冰”的操作,效率远超士人的犹豫。这印证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法则:在绝对实力差距下,道德优势难以对抗雷霆手段。
舆论战的溃败:话语权被篡夺的悲剧
这场斗争中,舆论话语权的丧失是士人身败名裂的关键。宦官集团深谙“师出有名”的重要性:他们先诬陷窦武“废帝大逆”,再由王甫当众控诉窦武“兄弟父子并封三侯”“多取掖廷宫人”,将其塑造成贪权乱政的奸臣;对陈蕃则斥为“阿党”,用“死老魅”的市井谩骂消解其士大夫权威。
而窦武、陈蕃的舆论反击苍白无力。陈蕃在尚书门的呼喊“大将军忠以卫国”,因缺乏具体证据支撑沦为空泛口号;他们始终未能有效争取底层士兵——当王甫喊出“先降有赏”时,北军士兵“素畏服中官”纷纷倒戈,可见宦官集团早已通过长期控制禁军,塑造了“顺我者昌”的心理惯性。士人空有“天下仰望”的民意基础,却未能将其转化为实际支持,最终在舆论污名化中孤立无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值得玩味的是张奂的角色。这位平定羌乱的名将因“不知本谋”被宦官利用,成为镇压窦武的工具,事后虽“深病为曹节所卖”,但他的参与客观上为宦官提供了军事合法性。这说明宦官集团不仅掌控宫廷,更善于拉拢中立力量,而士人集团的“清流”姿态使其难以建立广泛同盟。
士大夫精神的坚守与断裂
斗争失败后,士人的反应呈现出鲜明的人格分野,折射出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巴肃的“伏法”:作为同谋者,他拒绝县令“俱去”的邀约,直言“有罪不逃刑”,以死践行“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将儒家“义”的精神推向极致。
朱震、胡腾的“匿孤”:朱震收葬陈蕃、匿其子逸,胡腾诈认窦武幼孙为己子,用实际行动延续道义火种,展现“侠”的担当。
张奂的“辞爵”:他虽被利用,却能以“固辞不受”表达愧疚,保留了士人的底线意识。
但这些坚守终究无法挽回大局。宦官集团的报复极为残酷:不仅诛杀窦、陈宗亲,连“门生故吏”都被禁锢终身,形成比桓帝时期更彻底的政治清洗。经此一役,士大夫阶层“延颈太平”的希望彻底破灭,理想主义者或死或隐,剩下的要么妥协要么沉默,东汉的政治生态被彻底毒化。
结语:制度性崩塌的开始
这场政变的影响远超权力更迭:它标志着士人集团与皇权合作的最后尝试失败,此后知识分子要么沦为割据势力的附庸,要么转向清谈避世;宦官专权从“操弄国权”升级为“掌控禁军、劫持太后”,突破了传统权力边界;而地方豪强(如乌桓大人自称王)的崛起,则预示着中央权威的瓦解。
窦武、陈蕃的失败,本质上是东汉制度性矛盾的总爆发:当皇权异化、宦官专权、士人边缘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任何局部改良都难以挽救全局。这场斗争后,“党锢”从限制政治权利变为肉体消灭,士大夫与朝廷的信任彻底破裂,三十年后的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实则在此埋下伏笔。而那些如巴肃、朱震般坚守道义的身影,不过是这场历史悲剧中,最后的微光。
喜欢。
第316章 汉纪四十八 孝灵皇帝上之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