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4章 汉纪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2/2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读点经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唬别人说“这池子里有黄龙”,这话就在民间传开了。太守想把这当作好事上报。郡吏傅坚劝阻说:“这就是普通老百姓开玩笑的话。”太守不听。
     六月发了大水,勃海海水倒灌。
     冬天十月,先零羌再次侵犯三辅地区,张奂派司马尹端、董卓前去抗击,把羌人打得大败,斩杀了他们的首领,俘虏和杀死了一万多人,三州地区得以平定。按说张奂论功应该封侯,但因为他不巴结宦官,最终没能封侯,只赏赐了二十万钱,还允许他家一人做郎官。张奂推辞不接受,请求把家属迁到弘农郡。按照旧制度,边疆的人不能往内地迁移,皇帝因为张奂有功,特别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董卓为郎中。董卓是陇西人,性格粗野但有谋略,羌胡地区的人都很怕他。
     十二月壬申日,恢复瘿陶王刘悝为勃海王。
     丁丑日,皇帝在德阳前殿驾崩。戊寅日,尊皇后为皇太后。太后开始临朝听政。当初,窦皇后被立后,皇帝很少和她见面,只有采女田圣等人受宠。窦皇后向来嫉妒心强又残忍,皇帝的灵柩还停在前殿,她就把田圣杀了。城门校尉窦武商议立谁为新皇帝,他召来侍御史河间人刘鯈,询问河间国宗室里谁比较贤能,刘鯈推荐了解渎亭侯刘宏。刘宏是河间孝王的曾孙,他的祖父是刘淑,父亲是刘苌,世代都被封为解渎亭侯。窦武就进宫告诉太后,在宫中定下计策,让刘鯈担任光禄大夫,和中常侍曹节一起拿着符节,率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一千人,去迎接刘宏,当时刘宏年仅十二岁。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东汉永康元年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汉末政治的复杂与动荡,其中党锢之争、权力博弈与社会矛盾尤为突出,可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党锢之争:士人与宦官的生死较量
     这一时期的党锢事件是核心矛盾。以李膺、范滂为代表的士人集团,秉持“善善同清,恶恶同污”的理念,试图整顿吏治、对抗宦官专权,却被诬陷为“钩党”。从范滂与王甫的对话中,能清晰看到士人坚守道义的风骨——他们将“修善”视为信念,即便身陷囹圄仍以夷、齐自比,拒绝向权宦低头。
     而宦官集团则利用皇权,以“党议”为借口打击异己,甚至牵连数百人。最终因士人“多引宦官子弟”,宦官出于自保才推动赦免,可见这场斗争本质是权力博弈,而非简单的善恶对立。赦免并非正义的胜利,而是“禁锢终身”的妥协,暴露了皇权对宦官的纵容,也为后来的政治危机埋下伏笔。
     权力结构:皇权、宦官与士人的三角困境
     汉桓帝时期的权力结构已极度畸形。窦武的上疏尖锐指出:宦官“外典州郡,内干心膂”,而士人虽“群才并列”却被排挤。皇帝既依赖宦官掌控朝政,又对士人集团充满猜忌,这种矛盾导致政策摇摆——既严惩党人,又在压力下赦免,最终以“禁锢”维持表面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士人的抗争并非孤立无援。窦武作为外戚代表与霍谞等朝臣联手,形成士、外戚的临时同盟,试图对抗宦官。但皇帝对“近习”的信任远超外臣,窦武不得不“以病上还印绶”施压,可见皇权的倾斜是问题的根源。这种三角关系的失衡,使得东汉政治陷入“任用奸佞则天下怨,起用忠良则宦官阻”的死局。
     社会百态:坚守与妥协的众生相
     史料中的人物选择折射出不同的生存智慧。史弼作为平原相,面对“诏书迫切”“髡笞掾史”的压力,坚决拒绝诬陷良善,以“相有死而已”的态度对抗暴政,最终“所脱者甚众”,展现了地方官员在高压下的良知坚守。
     范滂则体现了士人的矛盾性:他既拒绝向霍谞谢恩,保持独立人格(以叔向不见祁奚自比),又在南阳士大夫“车数千两”迎接时,意识到“是重吾祸”而遁归,既坚守道义又懂得避祸,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杨乔的结局更具悲剧性:他因才貌被皇帝强许公主,以“闭口不食七日而死”反抗皇权的强制,反映了士人在专制皇权下的无力——即便身居高位,仍可能因皇权的任性而付出生命代价。
     祥瑞与灾异:政治话语的工具化
     巴郡“黄龙见”的记载耐人寻味:一场民间戏言被太守当作祥瑞上报,傅坚的质疑“此走卒戏语耳”道出真相。这揭示了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异化——祥瑞不再是“德政之应”,而是地方官迎合上意的工具。窦武也直指“瑞生必于嘉士,无德为灾”,批评皇帝“所行不合天意”,将祥瑞灾异转化为政治批评的武器,反映了当时士大夫试图以天道约束皇权的努力,却因皇权失信而收效甚微。
     结语:汉末衰亡的预兆
     永康元年的历史片段,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东汉末年的颓势:党锢之祸暴露了政治的黑暗,权力结构的失衡预示着统治根基的动摇,士人的抗争与妥协反映了社会精英的无力,而祥瑞的滥用则显示意识形态的崩塌。年仅十二岁的刘宏(后来的汉灵帝)被推上皇位,意味着权力真空将进一步扩大,宦官、外戚的斗争将愈演愈烈。这段历史不仅是党锢之争的节点,更是东汉王朝走向覆灭的重要伏笔。
    喜欢。
  

第314章 汉纪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