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四十八,从公元167年(丁未年)到公元171年(辛亥年),一共五年。
孝桓皇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丁未年)
春天正月,东羌的先零部落包围了祋祤,还抢掠了云阳,当煎等部落也再次反叛。段颎在鸾鸟对他们发起攻击,把反叛势力打得大败,西羌地区这才安定下来。
夫馀国的国王夫台进犯玄菟郡,玄菟太守公孙域带兵把他打败了。
夏天四月,先零羌又来侵犯三辅地区,攻陷了两座军营,杀死一千多人。
五月壬子日月底,发生了日食。
陈蕃被免职后,朝廷大臣们都吓得发抖,没人再敢为党人说话。贾彪说:“我要是不往西去洛阳,大祸就解除不了。”于是他就去了洛阳,游说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魏郡人霍谞等人,让他们为党人申诉。窦武上书说:“陛下即位以来,没听说推行过什么好政策,常侍、黄门这些宦官,竞相欺诈,随意给不该封爵的人封爵。回想西汉,就是因为奸臣掌权,最终丢了天下。现在陛下不吸取之前的教训,又走上了老路。我担心像秦二世那样的灾难,很快又会降临,赵高那样的政变,说不定哪天就发生了。最近奸臣牢修捏造党人的罪名,于是逮捕了前司隶校尉李膺等人进行拷问,牵连了好几百人。关了这么久,也没查出什么实据。我觉得李膺等人忠心耿耿,坚守气节,一心为了国家,他们实在是陛下的好帮手,就像古代的稷、伊尹、吕尚一样。却被奸臣们凭空诬陷,这让天下人都感到心寒,大家对朝廷失望透顶。希望陛下仔细审视,及时查明真相,让这些人得到公正处理,好安抚人心。如今朝廷台阁的近臣,像尚书朱寓、荀绲、刘佑、魏朗、刘矩、尹勋等人,都是国家的忠贞之士,朝廷的好帮手;尚书郎张陵、妫皓、苑康、杨乔、边韶、戴恢等人,既有文采又懂道理,精通国家典章制度,朝廷内外各个职位,人才济济。可陛下却只信任身边的宦官,任用的都是贪婪的小人,他们在外面掌管州郡,在朝廷内部干预重要事务,应该依次把他们贬官撤职,按照罪行进行惩处;陛下要信任忠良之士,公正地评判善恶,让正直和奸邪、赞美和诋毁都各归其位,珍惜官职,只把它授予贤能的人。这样,灾祸的征兆就能消除,上天也会降下祥瑞。最近出现了嘉禾、芝草、黄龙这些所谓的祥瑞。要知道,祥瑞都是伴随贤能之士出现的,福气也是因为有善良的人。有德行就会有祥瑞,没德行就会有灾祸。陛下现在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天意,不应该庆祝这些祥瑞。”奏书呈上去后,窦武就借口生病,把城门校尉和槐里侯的印绶交了上去。霍谞也上表为党人求情。皇帝的态度稍微缓和了一些,就让中常侍王甫到监狱里审讯党人范滂等人。这些人都被戴上了枷锁,头上还套着布袋,被拉到台阶下。王甫依次质问他们:“你们互相举荐,关系亲密得像嘴唇和牙齿一样,这是什么意图?”范滂说:“孔子说过:‘看到善事,就像自己赶不上似的去努力做;看到恶事,就像把手伸进开水里一样赶紧躲开。我范滂想让大家对待善事都像它本身一样纯洁,对待恶事都像它本身一样厌恶,我觉得这是朝廷治理国家应该倡导的,没想到却被认为是结党。古代人做好事,是为了给自己求福。现在做好事,却要遭受重刑。我死的时候,希望能把我埋在首阳山旁边,这样对上不辜负老天,对下不愧对伯夷、叔齐这样的贤人。”王甫听了,不禁为之动容,于是给他们解开了枷锁。李膺等人又供出了很多宦官子弟,宦官们害怕了,就请皇帝以顺应天时为由赦免党人。六月庚申日,皇帝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两百多名党人都被放回家乡,他们的名字被记录在三公府,终身禁止做官。范滂去看望霍谞,但没有道谢。有人责备他,范滂说:“以前叔向没有去见救了他的祁奚,我为什么要道谢呢!”范滂回汝南老家的时候,南阳的官员和士大夫来迎接他的车有好几千辆,同乡殷陶、黄穆在旁边帮忙接待宾客。范滂对殷陶等人说:“你们现在跟着我,这是加重我的灾祸啊!”于是悄悄回到了家乡。
当初,朝廷下诏要求检举党人,各郡国上奏牵连到的人,很多都有上百个,只有平原相史弼一个党人都没上报。朝廷的诏书一次次催促州郡,甚至对史弼的下属进行髡刑(剃发)和笞刑(鞭打)。从事(官职名)坐在驿站里责备史弼说:“诏书对党人深恶痛绝,旨意非常恳切。青州有六个郡,其中五个郡都有党人,平原郡是怎么治理的,怎么就一个党人都没有?”史弼说:“以前先王划分天下,划定边界,各地水土不同,风俗也不一样。别的郡有党人,平原郡没有,这怎么能相比呢!如果为了迎合上司,就诬陷好人,滥用刑罚,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那平原郡的老百姓,每家每户都能被说成是党人。我这个平原相宁可死,也不会这么做!”从事听了非常生气,马上把郡里的官员抓起来关进监狱,然后上奏弹劾史弼。正好赶上党禁有所缓解,史弼用自己的俸禄赎罪。很多人因此被他救了下来。窦武举荐的人有:沛人朱寓;勃海人苑康;会稽人杨乔;陈留人边韶。杨乔容貌英俊,才华出众,多次上书谈论政事。皇帝喜欢他的才华和相貌,想把公主嫁给他,杨乔坚决推辞,皇帝不同意,杨乔就闭口绝食,七天后去世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秋天八月,巴郡有人报告说看到了黄龙。一开始,郡里有人想去池塘洗澡,看到池水浑浊,就开玩笑吓
第314章 汉纪四十八 孝桓皇帝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