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氏兴衰背后的警示与地方治理佳话
当初,霍氏家族生活奢侈,茂陵有个叫徐福的人就说:“霍氏肯定得完蛋。生活奢侈就会变得傲慢无礼,傲慢无礼就必然会对皇上不尊重。对皇上不尊重,这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们地位又比别人高,肯定会招来众人的嫉恨。霍氏掌权的时间太久了,嫉恨他们的人多了去了。天下人都嫉恨他们,他们还做出大逆不道的事,那不完蛋还等啥!”于是就给皇上上书说:“霍氏的势力太庞大了,陛下您要是宠爱厚待他们,也应该找个合适的时候打压一下,别让他们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这奏章上了三次,每次都只是得到皇上已知晓的回复。后来霍氏被诛杀,那些告发霍氏的人都得到了封赏,有人就替徐福向皇上上书说:“我听说有个客人去拜访主人,看到主人家的炉灶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着柴草,客人就对主人说:‘你得把烟囱改成弯的,把柴草搬到远点的地方,不然容易发生火灾。主人听了,没吭声。没过多久,家里果然失火了,邻居们一起帮忙扑救,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答谢邻居们,被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他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可就是没邀请那个建议改烟囱的人。有人就对主人说:‘要是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话,就不用破费杀牛摆酒,也根本不会有火灾。现在论功请客,提改烟囱、挪柴草建议的人没得到一点好处,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倒成了上宾,这合适吗?主人这才醒悟过来,把那位客人请了过来。如今茂陵的徐福,多次上书说霍氏可能会造反,应该提前防范杜绝。要是当初徐福的建议能被采纳,那国家就不用耗费土地封爵赏赐告发的人,霍氏家族也不会因为叛乱而被诛灭。过去的事已经发生了,可只有徐福没得到应有的功劳,希望陛下明察,重视提改烟囱、挪柴草这类防患于未然的建议,让提出这类建议的人地位比那些事后才出力的人更高。”皇上听了,就赐给徐福十匹绸缎,后来还让他做了郎官。
汉宣帝刚即位的时候,去拜谒高庙,大将军霍光陪坐在车的右侧,宣帝心里特别害怕他,就感觉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陪坐,宣帝就放松多了,神态自然,感觉很亲近。等到霍光去世,他的宗族最终被诛灭,所以民间传说霍氏的灾祸在霍光陪坐宣帝车驾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十二年后,被废的霍皇后又被迁到云林馆,然后自杀了。
班固称赞说:霍光接受了辅佐幼主的托付,承担起汉室的重任,匡正国家,安定社稷,辅佐汉昭帝,拥立汉宣帝,就算是周公、伊尹,也不过如此吧!然而霍光不学无术,不明白大道理;他妻子暗中谋划坏事,把女儿立为皇后,沉溺于过度的欲望之中,从而增加了家族覆灭的灾祸,霍光死后才三年,宗族就被诛灭,真是悲哀啊!
司马光说:霍光辅佐汉室,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了;但最终却不能保全他的宗族,这是为什么呢?赏罚大权,那是君主才能掌控的工具。臣子掌握这个权力,时间长了还不归还君主,很少有不招来灾祸的。汉昭帝那么聪明,十四岁就识破了上官桀的阴谋,本来就可以亲政了,更何况汉宣帝十九岁即位,聪明刚毅,了解百姓的疾苦,而霍光却长期独揽大权,不知道适时避让,还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党羽,充斥朝廷,让皇上在上面心怀不满,官吏百姓在下面积怨已久,人人对他咬牙切齿、侧目而视,就等着时机爆发,霍光本人能侥幸免于灾祸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他的子孙还骄横奢侈,加速了灾祸的到来呢!即便如此,要是汉宣帝当初只给霍光的子孙丰厚的俸禄赏赐,让他们在大县享受优厚待遇,定期参加朝会,这样也足以报答霍光的大德了;可宣帝却又让他们执掌政权,授予兵权,等到事情积累、矛盾丛生的时候,再进行裁撤剥夺,这就导致他们既怨恨又恐惧,从而产生谋反的念头,这哪里只是霍氏家族自己招来的灾祸呢?汉宣帝也有促使这种情况发生的责任啊。过去楚国的斗椒叛乱,楚庄王灭了他的家族,却赦免了箴尹克黄,认为如果让子文没有后代,以后还怎么鼓励人们行善呢。以霍显、霍禹、霍云、霍山的罪行,虽然确实应该被灭族,但霍光的忠诚和功勋也不应该断绝祭祀;最终却让霍氏家族一个
第120章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