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没留下,汉宣帝也太没情义了!
九月,宣帝下诏降低天下盐价。又命令各郡国每年上报因受刑讯拷打或者在狱中因饥寒疾病而死的囚犯情况,包括囚犯所在的县、姓名、爵位、籍贯,由丞相、御史考核各县政绩的优劣并上报。
十二月,清河王刘年因为和亲人发生乱伦行为被废,流放到房陵。
这一年,北海太守庐江人朱邑因为治理政务的成绩在全国排名第一,被调入京城担任大司农,勃海太守龚遂被调入京城担任水衡都尉。在这之前,勃海郡及其周边各郡连年饥荒,盗贼四起,郡守们根本没办法镇压。皇上要选拔能治理好的人,丞相和御史就推荐了原来昌邑王的郎中令龚遂,皇上任命他为勃海太守。召见龚遂时,皇上问他:“你打算怎么治理勃海郡,平息那里的盗贼呢?”龚遂回答说:“勃海郡地处偏远,没能受到圣上教化的润泽,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却不体恤他们,所以才使得陛下的子民像小孩子一样,在小池塘里偷着玩弄陛下的兵器罢了。现在陛下是想让我去镇压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皇上说:“选拔贤良的人,当然是想安抚他们。”龚遂说:“我听说治理混乱的百姓就像整理乱麻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然后才能治理好。我希望丞相、御史暂时不要用那些条文法令来约束我,让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事务。”皇上答应了他,还额外赏赐了黄金,送他上任。龚遂坐着驿车来到勃海郡边界,郡里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兵来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他发文书命令所属各县:“把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掉,凡是拿着锄头、镰刀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许过问;只有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接着龚遂独自坐着一辆车到了郡府。盗贼们听说了龚遂的命令,立刻就解散了,扔掉兵器弓弩,拿起镰刀、锄头,于是盗贼之乱就彻底平息了,百姓们也安心地在当地生活、从事生产。龚遂接着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拔优秀的官吏来安抚管理百姓。龚遂看到勃海郡的风俗崇尚奢侈,喜欢从事工商业,不重视农业生产,于是他亲自带头厉行节俭,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和养蚕业,让大家按照人口比例种植树木、饲养家畜。百姓中有佩带刀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剑去买牛,卖掉刀去买小牛,还说:“为什么要带着牛佩着小牛呢(意思是让大家弃武从农)!”他经常亲自到各地去慰问百姓,督促生产,后来郡里家家都有了积蓄,打官司的事儿也越来越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乌孙公主的女儿是龟兹王绛宾的夫人。绛宾上书说:“我有幸娶了汉朝的外孙,希望能和公主的女儿一起入朝拜见皇上。”
评论
这段历史涵盖了多方面的重要内容,从权臣家族的兴衰到地方治理的典范,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霍氏家族的兴衰是一场权力与命运的悲剧。霍光辅政汉室,功勋卓着,但其家族的奢侈骄横以及长期专权,最终导致了灭族之祸。徐福的先见之明未被重视,反映出在政治决策中,防患于未然的建议常常容易被忽视。而宣帝在处理霍氏问题上,虽维护了皇权,但对霍光的功勋未给予足够的留存,也引发了后人关于恩义与政治权衡的思考。这一系列事件深刻体现了专制王朝中权力的双刃剑效应,权臣若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必遭反噬,而君主在平衡权力时,也需把握好分寸。
在地方治理方面,龚遂治理勃海郡堪称佳话。他面对饥荒与盗贼并起的困境,以安抚为本,灵活施策,不仅平息了盗贼之乱,还通过鼓励农桑、倡导节俭等措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展示了优秀官员在地方治理中的智慧与担当,也反映出当政者应关注民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而非一味强硬镇压。
汉宣帝时期的这些事件,无论是朝堂上的权力斗争,还是地方的治理实践,都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喜欢。
第120章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