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春歌?其二
萧衍
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枝。
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
……
赏析:
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春歌·其二》以简洁笔触,借景抒情,营造出细腻动人的情感氛围,展现春日里别样情思。
一、独特的春日景象描绘
1. 对比鲜明的植物景象:“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枝”,开篇描绘出两种植物截然不同的状态。兰叶“始满地”,展现出兰草新生,叶片繁茂铺满地面,洋溢着勃勃生机,象征春天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梅花“已落枝”,梅花纷纷凋零,从枝头飘落,呈现出一种繁华逝去的落寞感。兰叶的繁茂与梅花的凋零形成强烈视觉与生命状态的对比,既生动展现了春初时节新旧交替的景象,也暗示时光的悄然流逝,为诗歌奠定了复杂而略带惆怅的情感基调。
2. 季节交替的暗示:兰叶与梅花的状态变化,巧妙暗示季节交替。梅花通常开在寒冬,此时已凋零,而兰叶在春天生长繁茂,这一荣一枯,清晰呈现从冬到春的过渡,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更迭,引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二、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1. 情感的寄托:“持此可怜意”, “可怜意”饱含诗人对眼前景象的怜惜、喜爱等复杂情感。既有对新生兰叶蓬勃生命力的喜爱,也有对梅花凋零的怜惜,这种复杂情感凝聚在对植物的关注中。诗人借兰叶与梅花的状态变化,将内心细腻情感寄托其中,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2. 传递思念之情:“摘以寄心知”,诗人想要采摘兰叶与梅花,寄给心中思念之人。借这一行为,将对时光、自然的感慨融入对对方的思念,希望对方能通过这些植物,领会自己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传递方式委婉动人,体现出古人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使诗歌韵味悠长。
三、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借兰叶与梅花两种植物景象变化,自然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景为情的触发点,情因景而生,情景紧密交融,不着痕迹,让读者在感受春日景象同时,深刻体会诗人内心复杂情感。
2. 语言简洁,韵味无穷:诗歌语言简洁质朴,寥寥二十字,生动描绘出鲜明画面,传达出丰富情感。用词精准,如“始”“已”准确表现
第628章 萧衍《子夜四时歌?春歌?其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