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引
汤惠休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
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
……
赏析:
《秋思引》是汤惠休的佳作,以秋景起兴,细腻地抒发秋思,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与情感深度。
一、景语含情,营造氛围
1. 秋风白露,寒波生愁:开篇“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秋寒依依”描绘出秋风带着寒意,轻柔地拂过河面,“依依”一词赋予秋风人的情感,似有不舍,却更添清冷。“白露萧萧”中,“萧萧”形容白露纷纷飘落的样子,给人以凄凉之感。而“洞庭波”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展现出洞庭湖在秋风白露下泛起层层波浪的景象。这两句通过描写秋风、白露、洞庭波等典型秋景,营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氛围,为下文抒发秋思奠定基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秋风萧瑟的洞庭湖畔,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秋寒与孤寂。
2. 秋景烘托,愁绪渐浓:诗中的秋景并非单纯的自然描绘,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寒风吹过,白露飘零,洞庭波起,这些景象不仅点明时令,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逐渐涌起的愁绪。秋的凉意渗透在每一个景物之中,如同诗人心中的思念与忧伤,缓缓蔓延,使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那种因秋而引发的情感波动。
二、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1. 思念消逝,怅然若失:“思君末光光已灭”,诗人将对“君”的思念比作光芒,如今光芒已灭,这一表述形象地传达出思念之情由炽热到冷却的过程。这里或许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导致那份曾经浓烈的思念逐渐黯淡,让诗人产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种对思念变化的描写,真实而细腻,触动读者内心深处关于情感变迁的共鸣。
2. 悲望难遣,无奈深沉:“眇眇悲望如思何”,“眇眇”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视野所及之处一片渺茫,却始终不见思念之人的身影。“悲望”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悲伤,面对无尽的思念,诗人发出“如思何”的无奈喟叹,不知该如何排解这份刻骨铭心的思念。这种直白的情感抒发,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推向极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在思念中的挣扎与无助。
三、艺术手法,别具匠心
1. 用典增韵,含蓄蕴藉:“白露萧萧洞庭波”化用屈原诗句,使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与历史感。屈原作品中的那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失落,与本诗中诗人对思念之人的期盼与无奈相呼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同时,用典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让读者在联想中品味出更深层次的情感韵味。
2. 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全诗虽仅四句,但节奏明快。前两句写景,句式整齐,后两句抒情,节奏略有变化,使整首诗在韵律上富有节奏感。“河”“波”“何”押韵,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让读者在诵读过程中更能体会到诗歌的情感韵律,沉浸于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
解析:
1. 秋寒依依风过河
解析:此句描绘秋天的景象。“秋寒依依”,点明时节为秋,寒
第378章 汤惠休《秋思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