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90章 虎首岁计[1/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790 章:虎首岁计(至元四十二年?虎首堡议事厅)
     腊月廿九的虎首堡议事厅,烛火燃至天明。周显捧着《岁末防务册》与帖木儿对质:“歼敌数应为三千七百二十六,而非四千,你把俘虏也算进去了。” 帖木儿拍案:“俘虏皆是战力,若放回便是后患,当算‘潜在歼敌!” 两人争执间,萧虎已翻到 “军械损耗” 页 —— 寒甲损毁一百二十三副(多为冰裂),弓弩折断四十六张(弓弦冻脆),滚石消耗两千三百块。
     “工匠新增一百四十五人,” 周显指着明细,“其中波兰铁匠二十七人,擅铸欧洲剑;汉地木匠四十八人,会造水车。” 帖木儿冷笑:“匠人居功?若不是我军斩将夺旗,他们能归降?” 萧虎忽然用朱笔圈出 “冻伤兵卒三百一十四人”:“损耗不仅在器物,更在人。” 命人在奏报后附 “优抚名单”,凡冻伤致残者,皆记 “冬防功”,这才让争论平息。
     三日后,《岁末奏报》用蒙古文、汉文分抄两份,蒙古文版强调 “歼敌过万”(含击溃数),汉文版侧重 “工匠增益”,萧虎在两份奏报上同盖虎首银印,送往汗廷的同时,也让李孟 “偶然” 瞥见汉文版 —— 这正是给南宋的信号。
     “允你留居三月,” 萧虎将《观访令》推给李孟,“可看商市、学堂、军田,但不可入军械坊、烽燧台。” 令上用朱笔标注:“每五日需向周显报备行踪,随行护卫由虎营指派。” 李孟接过,见护卫竟是王坚 —— 原南宋兵,如今却佩蒙古腰牌,心中一凛:“将军倒是会选人。”
     第一日观访商市,李孟见汉商与俄妇用 “虎头银锭” 交易,问:“此锭通行欧洲吗?” 周显答:“多瑙河对岸已有商户收,说‘虎纹比汗廷印信可靠。” 李孟让陈义记下:“银锭流通显萧虎权威,或已隐有独立之意。” 入夜后,他发现窗外总有黑影,便故意在案上放空白纸,实则将见闻写在《论语》夹页 —— 王坚虽监视,却识汉字,不敢乱动儒家经典。
     萧虎每周召见李孟一次,只谈 “农桑”:“蒙古人种燕麦,汉人种青稞,如何混种能抗寒?” 李孟知是试探,答:“需选向阳坡地,燕麦护根,青稞挡风,可互补。” 暗中却将对话记为 “萧虎重农,或可借粮道拉拢”,这正是给临安的密报核心。
     《虎首堡规制》的草拟会议开了七夜,争论焦点在 “兵权归属”。帖木儿坚持 “蒙古那颜掌全军调遣”,周显反驳:“辅兵多为汉人,需汉臣协管粮草,否则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萧虎让文书官写下第三条:“蒙古千户掌作战指挥,汉地县尉掌辅兵训练,调兵需双印 —— 千户印与县尉印同盖方有效。”
     “民政条款” 更费周折。那颜们要求 “按蒙古旧制,民户以十户为组,设‘百户长(蒙古人担任)”,周显却拿出《汉地户册》:“汉人占民户七成,若皆由蒙古人管辖,恐生民怨。” 最终定下 “分治制”:蒙古户归那颜,汉民户归汉臣,俄罗思户由教堂代管(需向官府报备)。
     定稿那日,帖木儿在 “军事篇” 添注:“遇战事,辅兵需听蒙古千户号令”;周显则在 “民政篇” 补:“税赋核算以汉式‘亩为单位,蒙古‘帐制为辅”。萧虎将规制刻于石碑,立在议事厅前,碑顶刻虎头,左刻蒙文,右刻汉文,谁也不能说自己吃亏。
     拔都的信使带着 “西征计划书” 抵达时,萧虎正在查看新绘的《粮储分布图》—— 基辅官仓已储粮三千石,商路新购青稞一千五百石,足够支撑到秋收。“春季再征匈牙利,需虎首堡出粮五千石、兵卒两千,” 信使转述,“拔都大王说,打下布达佩斯,分给将军半数工匠。”
     萧虎让周显算帐:“出五千石粮,需动用备仓三成,若遇春旱,民田歉收,必生乱。” 对信使道:“兵卒可出一千,但粮只能给三千石 —— 我需留粮防汛。” 信使怒:“将军敢违大王令?” 萧虎忽然取出拔都私函,函中用蒙文写着 “若萧将军助西征,汗廷封赏可独吞三成”,冷笑:“大王既与我有私约,便知我非畏战,是务实。”
     最终达成妥协:萧虎出粮三千五百石、兵卒一千五百(多为新降的波兰兵),拔都则允其拓商路至黑海(原由西征军垄断)。消息传到李孟耳中,他在密信中写:“萧虎与拔都既勾结又制衡,可借粮道矛盾离间。”
     “粮储是根本。” 萧虎对周显说,正月便启动三项工程:疏浚多瑙河支流(便于运粮),扩军田两千亩(种早熟青稞),派商队赴中原购粮(带蜀锦、茶叶换)。刘河带着水工队凿冰开河,用 “冰镩 + 雪橇” 法清淤,每日进度刻在河畔石碑:“正月初十,清淤三丈;正月十二,遇暗礁,改道五尺……”
     军田扩垦遇阻力 —— 波兰农奴怕 “蒙古人夺地”,萧虎让西里尔去劝:“新垦田三年不征税,收获后,三成归己。” 教士们用《圣经》“赐地篇”

第790章 虎首岁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