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 章:边烽乍起(至元四十一年?多瑙河北岸)
暗哨赵五已在多瑙河北岸的钦察部落外围潜伏半月,他剃去汉式发髻,留着蒙古式的 “婆焦” 发型,身着破旧羊皮袄,混在流浪牧民中毫不起眼。每日寅时,他借拾柴靠近部落营地,用炭笔在桦树皮上记录:“今日新增穹庐三十顶,炊烟比昨日密三成,似有援兵抵达”“牧人磨刀声彻夜不息,弯刀数量远超平日”“脱脱木儿之子亲率五百骑巡河,马具崭新,似为精锐”。记录时特意避开关键数据,只画符号:用圆圈记穹庐数,用波浪线记骑兵动向,用三角标记将领营帐。三日后,他将桦树皮卷成箭杆粗细,用蜂蜡封好,趁夜色射向南岸烽燧,箭头裹着红绸(示紧急情报),驿卒拾到后即刻快马送虎首堡,全程仅用一日夜。
虎首堡中军帐的沙盘按 “一寸十里” 比例还原多瑙河地形,萧虎用木杆指着北岸的 “黑风口”:“钦察人善骑兵突袭,此处河道最窄(仅百丈),冰层刚化,必选此处强渡。” 帖木儿却持异议:“黑风口南岸多芦苇,易设埋伏,脱脱木儿老奸巨猾,恐会声东击西。” 两人争执时,周显铺开钦察部落的历年劫掠记录:“他们过去五次南下,四次选月圆夜渡水,且必派小股骑兵佯攻别处。” 最终萧虎拍板:“主防黑风口,另在上下游各设 ‘疑兵哨(多燃篝火,虚张声势),若敌军分兵,则集中兵力打其主力。” 沙盘上很快插满小旗:红旗示我军,黑旗示敌军,黄旗标伏兵位置,连驯虎营的隐蔽点都用小木虎标记,一目了然。
使虎部落营地一派忙碌,巴图带着族人检查驯虎装备:铜制护爪(套在虎爪上,防奔跑磨损)、皮质嘴套(留透气孔,既防伤人又不影响嘶吼)、牵引绳(三丈长,用七股牛皮拧成,可承受千斤拉力)。每只虎每日加喂三斤生羊肉(带骨,增强咬合力),幼虎则喂 “壮骨汤”(羊骨熬制,掺青稞粉)。训练新增 “渡河冲击”:在浅滩设假人,驯虎需听哨声跃入水中,扑咬假人咽喉,水花四溅中虎啸震耳。巴图之子巴彦给最勇猛的 “雪虎” 梳理毛发,雪虎用脑袋蹭他手心,巴图喝道:“战场之上,它是杀器不是宠物,让它记住信号!” 他吹三声短哨,雪虎立刻伏低身子,双眼紧盯前方,蓄势待发。
骑兵营在校场给战马 “披甲”:马蹄钉 “防滑铁掌”(比普通铁掌多三枚尖钉,冰面不易打滑),马鞍铺 “羊毛垫”(防马背冻伤),马笼头系 “响铃”(便于夜间识别己军)。帖木儿亲自检查每匹战马的牙口和蹄质,对马夫说:“钦察马快,咱们的马必须耐力更足,今夜加喂 ‘暖料(燕麦、豆饼煮热,拌猪油)。” 汉人马医李三给战马灌 “防泻汤”(艾草、生姜熬制,防渡河后受寒腹泻),边灌边念叨:“马儿啊马儿,明日好好跑,回来给你加鸡蛋。” 骑兵们则擦拭弓箭,箭头淬上 “草乌汁”(汉地传来的毒液,见血封喉),弓身缠防滑布条,确保湿手也能握紧。
工兵营在黑风口南岸昼夜筑箭楼,领工的汉人老兵王二柱经验丰富:“地基要挖三尺深,砸入松木桩,不然冰化后会塌。” 士兵们轮班夯土,用 “石夯”(三百斤重,八人抬举)将土砸得密不透风,墙身每隔五尺嵌一根横木(增强整体性)。楼顶设 “望哨台”(四周有箭孔),楼下建 “储物间”(存放箭矢、火油弹),楼门用铁皮包裹(防撞击)。为赶工期,萧虎调来民夫支援,按 “筑墙一丈赏青稞一斗” 计酬,俄人民夫安德烈干得最卖力,他说:“楼建好了,我家就在附近,安全也多一分。” 三日后箭楼落成,王二柱在门楣刻&n
第761章 边烽乍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