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首堡官仓外新筑的夯土墙刚完工,粮官周平正带人按 “三层储备法” 分仓储粮。城中心官仓为主仓,存青稞、燕麦共千石,用 “架空法” 储存(粮囤离地三尺,防地潮),仓内悬 “干湿球”(棉布球蘸水,对比两球重量测湿度)。军营分仓靠近校场,储即食干粮三百石(青稞饼、熏肉干为主),每袋干粮标注 “保质期”(夏季三个月,冬季六个月)。最特殊的是机动仓,五十石粮分装在十辆雪橇上,配牛骡各五头,随骑兵待命。周平在《粮储册》上批注:“城仓保根本,营仓保急需,机动仓保驰援,缺一不可。” 他发现营仓有三石青稞受潮,当即下令暴晒三日,将失职的仓吏杖责二十:“军粮霉一粒,前线可能饿一人。”
伙房大师傅王厨头研发出 “寒地行军饼”:青稞面掺三成豆粉(增韧劲),揉面时加融化的羊油(每十斤面加一斤),擀成半寸厚的圆饼,用木模压出花纹(便于堆放不粘),入炉后先大火烤定型,再小火慢烘半日(烤至水分低于一成)。这种饼坚硬耐嚼,一块可抵一日口粮,泡在热汤里还能变软。王厨头给巡逻兵试吃,老兵赵勇赞:“去年的饼到腊月就硬得能砸核桃,这个嚼着有油香,冻透了也不硌牙。” 干粮袋外挂油纸包,内装盐块与茶叶,供士兵调味解腻。
萧虎将边境哨探分为 “远、中、近” 三级:远哨由蒙古牧民装扮,携带羊群在百里外游动,每三日用信鸽传回 “草原动静报”(遇紧急情况放飞带血信鸽);中哨驻守沿线烽燧,白日举旗(黑旗示敌军集结,黄旗示小股骚扰),夜间燃火(一火报平安,三火报急);近哨潜伏于城外密林,专盯敌军斥候动向,配备 “吹箭筒”(无声杀敌)与 “标记粉”(撒于必经之路,便于追踪)。远哨巴特尔曾遇多瑙河对岸的骑兵,他假装牧羊靠近观察,数清共五十骑带攻城梯,回营后画出敌军装备草图,萧虎据此加强了河岸防御。
沿基辅至多瑙河的烽燧按 “十里一燧” 布设,每燧配备 “三色火号” 与 “五声锣响”。遇小股敌军(百人以下)举蓝旗,敲锣一声;遇中股敌军(三百人左右)举黄旗,敲锣三声;遇大军压境(千人以上)举红旗,敲锣五声并燃 “狼粪烟”(烟浓直上,百里可见)。烽燧兵赵五负责最西端的 “孤狼燧”,他在燧顶搭了望棚,棚内备 “三急”:干粮袋、信号旗、火石盒。一次暴雪压垮望棚,他冒雪抢修,手指冻得发紫仍坚持值守,萧虎得知后赏他 “守燧银” 三两,传令全军 “学赵五守土尽责”。
针对沙盘推演中暴露的漏洞,萧虎制定 “应急三策”。若遇敌军夜袭,先令城防兵 “举火佯乱”(制造防御松懈假象),暗派骑兵从两侧包抄;若敌军围而不攻,派小股部队 “弃粮诱敌”(在必经之路设伏,粮车下埋炸药);若烽燧信号中断,立即启用 “备用驿路”(由驯虎兵带信,虎速快且不易被发现)。帖木儿在推演中扮演敌军将领,三次进攻都被萧虎的战术化解,他红着脸请教:“为何每次我都中埋伏?” 萧虎指着沙盘上的河流与山谷:“你只看路平不平,没看两边能不能藏人,这北境打仗,地形比人数还重要。” 推演结束后,所有战术都绘成图册,下发各队官兵背诵。
喜欢。
第754章 军防整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