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50章 西陲稳固[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般规矩,令神事与民事不相扰。”
     教堂修缮动工后,周显按约定调拨物资,却发现本地工匠不会汉地 “起脊” 技法(钟楼需尖顶防雪)。他当即从堡内调派两名汉人木匠:“带徒弟教技法,工钱由行省支付。” 木匠王福在工地演示 “人字架搭建”:“先立主柱,再钉斜梁,每尺需用三枚铁钉钉牢。” 本地工匠起初抵触,见王福仅三日便搭起稳固框架,渐渐信服。西蒙每日巡查,见木料皆为无虫蛀的松木,青砖棱角分明,对周显叹:“行省资助不掺私弊,实乃信实之举。” 钟楼竣工那日,周显验查后在验收单上画押:“用料合格,工艺合规,准予结算。”
     李墨带着汉、蒙、俄三族吏员在税课司核账,案上堆着三月商税账册:“汉商王茂缴茶税五石,蒙古部落缴皮毛税二十张,本地商户缴粮税三十石……” 核验采 “交叉法”:汉人吏员核汉字账,蒙古吏员核蒙文账,本地吏员核俄文账,再汇总比对。发现 “皮毛税折算误差”(蒙古账记 “每张折粮二斗”,汉文账记 “二斗五升”),李墨立即查《白虎城税例》:“羊皮每张标准折粮二斗三升,当取中更正。” 三族吏员共同在更正处盖章,确保账册 “三语一致,数字无差”。最终统计显示,开年三月商税较去年同期增长四成,李墨在呈文上写:“商路通而税赋足,西陲渐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议事厅内,萧虎与将领们审议商税分配:“六成充军饷(防兵变),二成购粮储(备荒年),一成修驿路(保商通),一成助民生(修水井、补桥梁)。” 帖木儿质疑:“军饷为何占比最高?” 萧虎翻出军册:“虎首堡驻军千人,每月需粮五十石、草料百担,欠饷则军心不稳。” 周显补充:“民生投入虽少,却可解民众急难,如上月修的三眼水井,已让城西百姓不必再走远路取水。” 分配方案公示在税课司外墙,用三语写清 “收入多少、用在何处、剩余多少”,商户王茂看后点头:“税缴得明白,花得清楚,便无怨言。”
     萧虎提出 “留镇人选” 时,议事厅内一片寂静。他力荐拔都之子帖木儿(与千户同名,为示区分称 “小帖木儿”):“其随父征战五年,熟军务;去年随周显学民政三月,识税律。” 帖木儿(千户)皱眉:“他年仅二十,恐难服众。” 萧虎早有准备,命人取来小帖木儿的《议事录》:“上月处理商户纠纷,他既依律罚违规者,又免贫户欠税,刚柔相济。” 周显亦证:“其学汉文三月便能读账册,可见用心。” 最终议定:小帖木儿任 “留守万户”,帖木儿(千户)辅军事,周显辅民政,“重大事需三人联署方可行”。
     萧虎定下返朝日期:清明后十日动身,率五百精锐(含虎营核心战力)返白虎城,留五百兵卒归小帖木儿统领。交接文书堆满半张案几:防务图(标注烽燧、险地)、税册(记商户、税额)、官吏名册(注品行、能力),每卷都由萧虎亲批 “交接要点”。临行前夜,他召小帖木儿、帖木儿、周显至帐中:“小帖木儿主决断,帖木儿掌兵权,周显理民事,三人需如鼎足,缺一不可。” 他将虎首堡令牌分为三枚(各刻 “虎”“首”“堡”),合则为完整令牌:“遇急事需三人同持令牌方能调兵。” 次日清晨,虎首堡外旌旗猎猎,萧虎勒马回望,堡门上新挂的 “西陲永固” 匾额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喜欢。
  

第750章 西陲稳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