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 章:百夫长封(至元三十九年春?虎首堡校场)
虎首堡千户所外的公告栏贴出 “百夫长遴选令”,引得基辅贵族子弟驻足围观。遴选首要条件是 “献城有功”,周显带着三名文吏核查卷宗,将符合条件者筛出十人 —— 其中基辅贵族鲍里斯因 “开城时说服三名守将献关” 位列首名,铁匠伊凡之子因 “献城时修复城门绞盘” 也在其列。核查采用 “双证法”:先查献城当日的军报记录(蒙古文吏巴特尔保管的《受降登记簿》),再找经手军官问询细节。鲍里斯自称 “劝退守军千人”,周显却查到实际劝退三百人,当即在卷宗上批注:“功绩属实,但夸大战果,需诫勉。”
通过初审的六人被召至中军帐,萧虎不看履历,只提三问。问鲍里斯:“若基辅旧部叛乱,你当如何?” 鲍里斯答:“当即领兵平叛,绝不姑息。” 萧虎再问:“若平叛需焚毁你祖宅呢?” 鲍里斯迟疑片刻咬牙道:“国事为重,私产可弃。” 问至本地猎户出身的安德烈:“你部兵卒多为同乡,若他们抗命不缴赋税怎办?” 安德烈躬身:“先晓以律法,再以身作则,若仍抗命,甘受连坐。” 萧虎最末问众人:“虎首堡与基辅若有冲突,当护哪方?” 六人齐声:“唯将军令是从!” 帐外帖木儿听着,对周显道:“这般考校,比看文书实在。”
册封冠服由军器坊特制,融合蒙汉风格:冠为 “皮制尖顶冠”(蒙古传统样式,取 “锐不可当” 意),顶缀红缨(汉地军冠元素,表 “赤心效忠”),冠檐镶铜片(刻虎纹,显军阶)。李墨原设计汉式幞头,萧虎摇头:“百夫长需统辖各族兵卒,冠服当让军民皆识。” 最终定下 “三不变”:蒙古皮冠形制不变(便骑射)、汉地缨络寓意不变(明忠节)、虎纹标识不变(显军威)。工匠试做三顶样品,萧虎亲自试戴,调整冠带长度:“需让戴冠者既能束紧防脱落,又不碍拔刀。” 校场旁的晾冠架上,六顶新制皮冠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百夫长印信为汉式方印,铜制,方二寸半,厚五分,印文为蒙汉双语 “虎首堡百夫长印”(汉文篆体,蒙文畏兀儿体)。印钮铸成虎形(与堡名呼应),印背刻编号(从 “壹” 到 “陆”,各印专属)。铸印工匠王福特意在印缘刻细齿纹:“此为防伪,每印齿纹不同,可比对验真。” 印信需经 “启用礼” 方能生效:萧虎用朱砂盖印于《授职文书》,再将印交予百夫长,同时赐 “印囊”(牛皮制成,绣虎纹,佩于腰间)。鲍里斯接印时手指微颤,王福在旁提醒:“印在如令在,遗失需报官备案,三月内寻不回则革职。”
册封校场设在虎首堡外的演武场,布置遵循 “文武相济” 原则:北设将台(萧虎端坐,左右列文武官),南立旗杆(悬 “虎首堡军” 大旗),东西两侧分设 “军阵区”(虎营士兵列阵)与 “观礼区”(基辅民众代表)。地面用白石灰画 “仪轨线”:百夫长候旨位、受封位、宣誓位依次排列,间距三丈六尺(合 “六六顺” 之意)。周显命人在观礼区设长凳,备清水(解暑),又让兵卒将校场边缘的碎石清扫干净:“莫让民众观礼
第746章 百夫长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