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45章 虎纹圣经[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双语 “和” 字。伊凡镶嵌时特意留细缝:“宝石需透气,否则易裂。” 完工后封面在日光下转动,虎睛石纹路如虎目流转,与鎏金虎纹相映,竟无违和之感。
     译本初成时,萧虎亲赴译经院审阅,他不看文采只重实效,在 “爱人如己”“不可偷盗”“孝敬父母” 等章节旁画朱圈,命人用红笔标重点。看到 “刀剑带来的不是和平” 时,他提笔批注:“军旅为护民,非为杀伐,此句当醒目。” 西蒙担忧此举会淡化教义,萧虎正色道:“我治北境,需军民知敬畏、守秩序,圣经若能助此,便是功德。” 他命人在每本圣经末附 “读经要点”:“首明仁爱,次守律法,终求安宁。” 李墨暗叹:将军是以治术解经,却也暗合宗教本旨。
     首批抄本只制三本,按用途分等级:供奉教堂本(用最好的厚羊皮纸,封面嵌大虎睛石,鎏金更厚)、虎首堡存档本(中等羊皮纸,封面嵌中号虎睛石,鎏金稍薄)、送呈大都本(特选汉地宣纸托裱羊皮纸,封面嵌小虎睛石,附详细译序)。抄写时各派专人:教堂本由西蒙亲书,存档本由李墨监抄,大都本由巴特尔核对蒙文。装订用 “金镶玉” 法:书脊包牛皮,穿铜环固定,边角贴铜片防磨损。王砚之抄大都本时格外用心,连标点符号都一丝不苟:“此本要入大都档案,不可丢白虎城颜面。”
     三月十五,教堂本圣经移交基辅大教堂。仪式分两段:先由西蒙主持宗教礼(焚香、祈祷、唱诗),再按军政仪轨交接 —— 萧虎亲手将圣经递予大主教,帖木儿率十名虎营士兵列阵护卫,周显宣读《护经令》:“朝廷护教堂存经,教堂亦当助军民向善。” 大主教用俄语诵经后,用汉语致谢:“愿此经如桥,连各族心灵。” 教堂特意为圣经造鎏金经柜,柜门上刻蒙汉俄三语 “圣言永存”,每日由教士焚香供奉。围观民众见萧虎对圣经行注目礼,私下议论:“将军既重我教,当不会再施暴政。”
     虎首堡存档本存入内城石质档案库,库内铺三层防潮砂,圣经置樟木匣中(樟木防蛀),匣内放干艾草(驱虫)。周显制定 “阅经规”:“非译经官或万户以上官员不得借阅,借阅需登记‘姓名、事由、归还日期,污损者杖二十。” 他命人制作副本供译经院参考,副本用普通麻纸,省去装饰,只保文字准确。巴特尔起初不解:“一本经书何需这般严苛?” 周显指着档案库石壁:“今日之经,明日之史,百年后子孙见此,便知我等如何治边。” 档案库钥匙由译经官与万户府各执一把,需两人同到方能开锁。
     送呈大都的圣经途经沿途驿站,所到之处,信教军民见封面虎纹与圣经共存,皆感新奇。基辅商人鲍里斯曾因兄长死于前次兵乱而恨蒙古军,见教堂圣经受尊崇,又读 “宽恕” 章节,竟主动到税课司补缴前欠商税:“将军护我信仰,我当守其法度。” 西蒙在布道时引用蒙汉译本,用民众易懂的语言讲解 “爱人如己”,听讲军民中,有蒙古兵卒为曾劫掠平民而垂首,有本地农夫主动给虎营送粮草。萧虎在军帐听闻此事,对周显道:“刀剑能慑敌,经文能安民心,二者缺一不可。” 译经院的烛火彻夜不熄,照亮的不仅是经页,还有北境各族交融的微光。
    喜欢。
  

第745章 虎纹圣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