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属吏道:“按律办事,不偏不倚,方能服众。”
在堡内东南隅设税课司,专掌商税、市舶税(第聂伯河航运税)。汉人文吏张谦任税课司提领,制定 “三税制”:行商税(货物值百分取三)、坐商税(铺面月缴房税)、船税(按吨位计征,每石三文)。他带来汉地 “四柱清册” 记账法:“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四柱分明,每日结账,每月汇总。蒙古税吏巴特尔起初嫌繁琐:“草原收税只需记总数。” 张谦拿出白虎城税册:“一笔糊涂账易生贪腐,清册可查每笔收支,谁也做不了假。” 税课司门前设公示板,每月用蒙汉俄三语公布税额,商户王茂看后点头:“明明白白征税,比暗箱操作强。”
为通消息,萧虎沿基辅至虎首堡设 “邮驿线”:每十里设一铺(铺兵五人,负责接力送信),每百里设一驿(备马十匹,供官员换乘)。驿站建筑仿汉地形制:正房三间(驿丞办公),厢房五间(客房),马厩三间(养马),院墙设烽火台(急信时燃火)。汉人驿丞刘振制定 “驿律”:“文书需验印挂号,快马每日行三百里,普通文书二百里,延误者杖二十。” 首月便有急信从虎首堡送抵基辅,仅用一日半,比从前快了两日,萧虎在驿丞呈报上批:“驿路通,则政令通,不可懈怠。” 驿站旁渐渐形成小市集,往来信使与商贩互通有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议事会上,帖木儿拍着案几:“虎首堡乃军镇,当以练兵守土为先!” 周显却展开民生账簿:“堡内已有商户百余家,需设市令司、狱讼司,否则民乱生则军不安。” 萧虎最终裁定:军事属万户府(掌虎营、辅兵、城防),民政属同知厅(掌税课、驿站、民事纠纷),遇重大事务(如征兵、筑路)需 “军民政联署”。两人起初多有摩擦:帖木儿强征民夫修箭楼,周显按律制止:“需给工钱,不可强役。” 帖木儿怒而告状,萧虎却赞周显:“治军靠威,治民靠仁,两者不可偏废。” 半月后,两人在巡查工地时并肩而行,帖木儿学着说汉话:“你说的对,民安军才安。”
堡名拟定有三议:帖木儿主张 “鹰愁堡”(取地势名),周显建议 “定边堡”(显安定意),萧虎却沉吟:“当显军威,又含守护意。” 他提笔在宣纸上写下 “虎首堡” 三字,笔力遒劲,虎头隐现于笔画间。众人皆赞,萧虎解释:“虎为百兽长,首为中枢,喻此堡乃北境中枢,如虎镇边。” 匾额用整块楠木雕刻,字填鎏金,边缘刻缠枝纹,上方嵌虎头浮雕。悬挂之日举行仪式:萧虎亲执绳,帖木儿与周显左右辅助,工匠拉滑车将匾额升至内城正门,礼炮三响,全军高呼。基辅贵族鲍里斯观礼后私语:“虎字压顶,此堡当镇一方。”
内城完工后,萧虎命立 “虎首堡建置碑”,碑高丈二,宽三尺,正面刻蒙汉俄三语铭文,详述筑堡缘由、规制、工匠名录与完工日期;背面刻《堡规》十条(禁擅入军防区、禁损坏驿路、禁偷税漏税等)。李墨亲自书丹,巴特尔核对蒙古文译法,鲍里斯校验俄文拼写,确保三语无误。立碑仪式上,萧虎执锤击碑三下:“此碑为证,虎首堡兴,则北境兴;堡存,则边民安。” 碑座埋着 “镇堡三物”:一块白虎城带来的青石(象征血脉延续)、一锭银子(象征富足)、一卷《军律》(象征法度)。暮色中,石碑在夕阳下泛着青光,与远处夯筑声交织成北境新的序章。
喜欢。
第743章 虎首堡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