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十句常用语。” 他特意编了《通语百句》,贴在驿站和哨所,供往来军民学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至元四十一年春分,白虎城同时举办汉人的 “春社祭” 与蒙古的 “打草节”。汉人在社稷坛摆上五谷,蒙古在草原设敖包,使虎部落则带来冰湖捕捞的头鱼献祭。萧虎与拔都共赴两坛致祭:先在汉坛行 “三献礼”(献酒、献帛、献食),再到蒙古坛参与 “绕敖包” 仪式,部落长老巴彦则献上 “祭湖词”,用通语翻译后众人同听。
日常习俗的融合更细致:汉人学蒙古人穿皮靴防寒,蒙古人学汉人用蒸笼蒸馒头,部落则将汉人腌菜法改良成 “冻菜”(冬季储存蔬菜)。汉人主妇王氏向蒙古妇人学做奶豆腐,蒙古汉子阿勒泰向汉人老农学看节气,连婚俗都折中 —— 汉人聘礼保留 “纳征”,但改用皮毛代替金银;蒙古婚仪简化 “抢亲”,改为 “男女同骑” 绕城一周。周显在《民生志》中写道:“习俗不必强同,相融自会成风。”
白虎城的调解庭前立着 “永固盟约” 石碑,各族民众争执时都要先拜石碑。这日,蒙古牧民与汉人农户因牧场边界争执,牧民说 “祖辈在此放牧”,农户称 “官府划了界碑”。调解官周平请来双方查看盟约副本:“盟约载‘牧场以界碑为准,农田按户籍划分,界碑在北,你牧场过界三丈了。” 牧民虽不服,但见石碑刻着相同条款,最终退让:“按盟约办,我把羊群赶回去。”
更棘手的是部落内部纠纷:巴图与弟弟争夺猎获物,按部落旧俗 “强者得”,但盟约规定 “均分”。巴彦长老引用盟约:“盟约说‘兄弟同心,部落才兴,哪能只看强弱?” 最终两人平分猎物,还在石碑前立誓和好。脱脱对周显道:“盟约不是摆着看的,要让百姓觉得,按盟约办事比旧俗更公平。” 文吏院特意编了《盟约白话解》,用案例说明如何按盟约断案,百姓争相传阅。
至元四十一年春寒,北境降了场晚雪,部落牧民的羊群冻死不少。汉人农户自发送粮草:王茂捐了五十石青稞,李铁山送了十张羊皮。“去年旱灾,你们送过水,” 王茂对牧民阿勒泰说,“都是白虎城人,该互相帮衬。” 蒙古千户帖木儿也按盟约开仓放粮,部落长老巴彦则组织猎手冰湖捕鱼分赠各族。
归属感在细微处显现:孩童们玩 “守城游戏”,无论汉蒙都争着当 “白虎兵”;商户记账时在末尾添 “白虎城” 三字;连外乡来的商人都以 “在白虎城经商” 为荣。周显在文吏院做过调查,问 “你是哪里人”,九成回答 “白虎城人”,而非单说汉、蒙或部落。脱脱听后笑道:“人心归城,比城墙更坚固。”
白虎城议事厅的沙盘前,萧虎用朱笔圈出城防扩建区域:“北城加筑马面墙(凸形城台),西城挖深护城河,冰路哨所增派十名弓箭手。” 蒙古千户帖木儿提出异议:“砖石需从黑石山运,冬季施工难。” 汉人 engineer 李墨献策:“可先备料,开春化冻后动工,用‘冰砖筑墙法—— 冻土掺石灰,冻结后比砖石还硬。”
会议争论最烈的是 “是否修瓮城”:巴特尔主张修,认为能增强防御;周显担心耗费太大,建议先加固现有城墙。萧虎最终拍板:“瓮城必修,但分两期:先修北门瓮城,用今年贡赋结余;南门明年再修,从商税中列支。” 他命人绘制图纸,标注 “马面墙高三丈,瓮城宽十丈”,还特别注明 “每五十步设箭窗,可射冰路来敌”。拔都在旁补充:“虎营需抽百人参与筑城,既监工又学技艺。”
“光有城墙不够,得有识字的人守城,” 萧虎在文教会议上拍板,将白虎城学堂扩建三倍,增设 “算学”“舆地”“农技” 三科。拔都则提议设 “武学”,教各族子弟骑射与兵法:“十岁以上男童,每年需学三月武艺。” 两人争执的是教材:萧虎主张用汉地《千字文》,拔都坚持加蒙古《必力克》(训诫语录),最终折中编《白虎蒙汉课本》,各取一半内容。
学子选拔采用 “荐举制”:汉蒙文吏各荐三名,部落长老荐两名,经考试录取。汉人学子李书童因算术突出被荐,蒙古少年阿古拉善骑射入选,部落女孩巴娅虽为女子,但能背诵盟约全文破格录取。开学那日,萧虎亲自授课:“你们是白虎城的未来,既要会读书,也要知守城。” 周显在《艺文志》中记下:“至元四十一年,学堂扩至百五十人,各族学子同桌共读,此北境未有之盛事。”
喜欢。
第740章 北境永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