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9 章:城志编撰(至元四十年?白虎城文吏院)
白虎城文吏院的烛火彻夜不熄,牛油烛芯爆出噼啪火星,将汉人文吏周显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他正佝偻着身子誊抄奏文,狼毫笔在浸过黄檗汁的麻纸上缓缓游走,墨迹饱满如珠:“建城二十载,烽燧更迭,老卒渐逝,史迹恐随风雪湮没,当修志以传后世,使北境功业不坠。” 案头堆叠的历年军报与民册足有三尺高,最上面那册《白虎城军寨纪要》的封皮上,脱脱的朱笔批注力透纸背:“北境要地,史脉即命脉,命脉不可断。”
三日前的议事会上,蒙古千户帖木儿曾将铜酒碗重重墩在案上,络腮胡抖着寒霜质疑:“我等凭刀马安邦,修那堆纸墨何用?能挡箭还是能充饥?” 周显当即从怀中取出抄录的元廷文书,纸页因常年翻阅已泛出毛边:“至元二十三年,大汗在大都诏编《大元一统志》,收天下州郡史迹。白虎城乃北境屏障,连接西域,控扼贝加尔湖,岂可不立史存照?” 脱脱指尖叩着桌面沉思片刻,猛一挥手拍板立项,次日天未亮便将奏文封入桦木筒,交由快马驿卒送呈大都。半月后驿马传回忽必烈御批,洒金的宣纸上钤着鲜红的 “至尊之印”:“准修城志,赐文房百具(笔五十、墨二十、纸百卷),军中文档任其调用,需三年成书,送呈大都钦定。”
周显捧着御批文书在文吏院甄选编修,正厅的青砖地被他踱出浅痕,最终定下 “三族合议” 制:汉人文吏掌文字润色与典章考证(需核对《元史》《大元通制》),蒙古文吏专司军事沿革与游牧事务记载(需熟稔军寨旧档),使虎部落长老则负责口述史与族中旧事(需能辨识部落符号)。汉人选出曾参与《大元一统志》编修的李墨 —— 此人随身携带祖传的青铜罗盘,精于舆地考证;蒙古推举了从军二十载的老文书巴特尔,他右臂的箭疤记录着每一场战事;部落则推举了亲历建城的巴彦长老,老人虽眼花,却能一字不差背诵部落的《筑城史诗》。
首日议事便起了争执。巴特尔攥着泛黄的《虎营战报》,声如洪钟:“建城首功必记虎营将士!至元二十八年冬,雪没膝盖,将士们啃冻饼筑墙,冻掉手指的就有十七人!” 巴彦长老拄着松木拐杖重重顿地,银须颤抖:“若无我部落引路,你们连黑石山上的青石料都寻不到!部落子弟凿石运料,坠崖而亡者十一人,这功劳岂能不提?” 周显取来建城时的粮册与役夫名录,将油灯拨亮些:“志书当载事实,而非争功。可分两卷:‘将士筑城记军事部署与劳力调度,‘部落助役述石料开采与路径指引,如此便无偏倚。” 说着用朱砂在竹简上分别圈注,两人见他引据详实,终是各自颔首。
文吏院正厅的横梁上悬挂着三丈长的竹简,周显踩着木梯用朱砂笔圈定十卷类目,墨迹顺着竹纹缓缓晕开:《建城志》《军防志》《民生志》《贡赋志》《技艺志》《族俗志》《疆域志》《灾异志》《人物志》《艺文志》。每卷下设三至五章,如《军防志》便含 “虎营建制沿革”“冰路防御体系”“历年敌袭战纪” 三章。争论最烈的是《人物志》收录标准:巴特尔拍着案几坚持 “只记三品以上将官与千户”,李墨却翻开汉地《郡县志》反驳:“志书贵在全备,百户张勇凿冰筑城三十丈、铁匠李铁山改良寒甲护百人,这般功绩岂能不记?” 周显取来元廷编修体例折中:“三品以上立专传(详述生平功绩),百户至七品记名录(载官职与主要事迹),工匠、医者、商贾则录其技艺贡献(如改良犁具、治愈时疫)。” 巴彦长老在旁补充:“部落长老需记其训诫语录,这是咱祖祖辈辈的根,不能漏!” 周显当即在竹简上添注:“部落贤达附语录三则。”
文吏院门前与市集牌坊下各贴了张蒙汉双语布告,用桃木框镶着防潮:“凡藏建城以来文书、器物、旧物,或亲历旧事者,皆可送文吏院备案。所言所献若入志书,赏粮五斗、盐半斤;贡献重大者,奏请大都赐‘修志功臣木牌。” 布告贴出第三日,七十岁的老卒赵忠便揣着个油布包蹒跚而来,解开三层包裹,露出张边角磨损的 “筑城劳役证”。麻纸上的朱印虽淡,“至元二十八年,赵忠,城北砌墙三十丈,记甲等功” 的字迹仍清晰可辨。更珍贵的是使虎部落送来的桦树皮记事筒,筒身刻着细密的部落符号,里面藏着建城时的石料调拨记录 —— 用蒙文与符号混合书写,记载着 “每日运石三百块,部落子弟十人冻伤”。周显亲自接过记事筒,指腹摩挲着冰凉的桦树皮,对赵忠与送筒的部落子弟细细询问:“这铁斧是在哪处烽燧出土?当时同出的还有何物?” 书记员在旁奋笔疾书,连老卒咳嗽的间隙、子弟挠头的动作都记在旁注里,生怕遗漏半点细节。
李墨带着两名学徒在军寨寻访老卒,北风卷着雪沫子灌进毡房,七十岁的张勇裹着羊皮袄坐在暖炕上,枯瘦的手指划过甲胄上的三道刀痕:“至元二十九年冬,咱在城北凿冰筑墙,那冰比石头还硬,铁镐抡下去只留个白印。冰碴子顺着袖口往里钻,冻得手指僵成红萝卜,连握镐都要先往手上撒灶灰防滑……” 学徒们捧着纸笔蹲在炕边,笔尖冻得发僵,呵着白气速记,连老人说话时假牙漏风的细节都记了下来。与此同时,巴彦长老在部落的牛皮帐里吟唱《筑城史诗》,马头琴的调子随着风雪起伏,年轻文书用蒙文转写:“白虎山的石头会说话,说那汉人师傅教咱垒墙,泥浆里掺羊血、拌麻筋,才冻不裂、砸不塌……” 周显特意嘱咐采录者:“同一事要问多方印证,比如筑城工期,军卒记‘半年竣工,工匠说‘实际用了八月,需核对粮册消耗(每月耗粮多少)、役夫轮换记录来考证。” 文吏院的库房很快堆起半屋口述记录,按 “建城”“战事
第739章 城志编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