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卫生巡查由各族代表组成 “清洁队”,持 “卫生牌” 检查:合格者贴绿牌,需整改者贴黄牌,屡不改者罚劳役(清扫隔离棚)。汉人王婶的摊位因污水乱倒被贴黄牌,次日立即整改:“现在知道干净能防病害,再不敢马虎了。” 这些措施从源头减少了病菌滋生。
白虎城饮用水来自城外清溪与井水,脱脱下令 “凡饮用水必经处理”:清溪取水点设 “过滤闸”(竹筐装砂石、木炭,水经两层过滤),井水需 “煮沸一刻钟”(用沙漏计时),军营、学堂、市集均设 “烧水点”(配铁锅、柴火,专人负责)。
“饮水监督员” 每时辰检查烧水情况,在《饮水日志》记录:“九月十五日,市集烧水点柴火充足,井水煮沸达标;军营三号井水质清澈,过滤闸无堵塞。” 发现未煮沸饮水的,立即倒掉重烧,并处负责人 “抄卫生要诀” 十遍。蒙古牧民起初不习惯喝热水,经医官讲解:“生水里有‘小虫(微生物),喝了生病”,逐渐养成煮沸习惯。
为备应急水源,城内挖 “储水井” 两口,井口加盖上锁,每周清理一次井底淤泥,确保断水时能应急。水工刘河说:“寒地水硬,煮沸既能杀菌,又能去水垢,一举两得。” 严格的饮水管理大幅降低了经水传播疾病的风险。
为扩大药材来源,李默编《贝加尔草药图谱》,用木刻版画展示防风、柴胡、黄芩等本地药材的形态、生长环境、采收时间,附汉蒙双语说明。他带着图谱到市集举办 “识药会”:“这是防风,叶子像羽毛,根能治风寒;那是柴胡,茎中空,治发热效果好。”
药农培训每周一次,李默教大家 “三看识别法”:看叶子形状(防风叶互生,柴胡叶对生),看根茎颜色(防风根黄白,黄芩根棕黄),闻气味(防风有清香,麻黄味辛辣)。使虎部落药农巴图学得快:“我们以前只知能治病,现在懂了怎么采、怎么存,药材卖得更好了。”
采收后的药材处理也有讲究:李默示范 “晾晒法”:“防风需切片晒,柴胡整株晒,雨天用炭火烘干(温度不可过高,防药效流失)。” 这些知识普及既保障了药材供应,又增加了药农收入。
李默与文吏张谦合作编写《寒地卫生要诀》,采用 “图文并茂” 形式:汉文蒙文对照,配木刻插图,内容分 “防风寒”“勤清洁”“慎饮食” 三部分,每部分五条口诀,朗朗上口。如 “防风寒” 口诀:“天凉添衣裳,睡前暖火炕,出汗莫迎风,睡前烫脚汤。”
宣传方式多样:学堂学子人手一册,每日晨读;市集立 “宣传栏”(木板刻要诀,配插图),由识字者每日讲解;部落营地由长老口头传授,用本族语言解释。使虎部落长老用 “故事法” 讲要诀:“从前有户人不爱洗手,全家生病;后来勤洗手,病就好了。” 这种本土化解读让百姓易懂易记。
为检验效果,张谦随机抽查:“烧水要烧多久?” 蒙古孩童阿古拉立即回答:“沙漏漏完,一刻钟!” 汉人商贩王茂也能背出清洁口诀,证明宣传已深入人心。脱脱感慨:“防病害,先防无知,这要诀比良药还管用。”
防疫物资实行 “统一调配、优先保障” 原则,脱脱成立 “防疫物资处”,由文吏张谦负责登记:药材、隔离棚用品、清洁工具等造册入库,按 “隔离棚>军营>居民区” 的顺序发放。李默申请增加麻黄用量,张谦两时辰内调拨到位:“医官用药优先,绝不耽搁。”
物资短缺时启动 “互助机制”:汉人商户捐出多余铁锅供烧水用,蒙古部落献出自家毡布加固隔离棚,使虎部落提供草药采集人力。脱脱对捐物者登记造册:“疫情过后,按捐物多少减免赋税,或授予‘防疫义民称号。” 这种激励让物资调配更顺畅。
为防止囤积居奇,脱脱规定药材、石灰等实行 “平价供应”,由官仓定价,严禁涨价。有商贩试图抬高艾草价格,被兵卒查获,按 “哄抬物价” 罚没货物,张谦在市集公告:“防疫物资关乎性命,敢乱涨价者严惩。” 确保资源公平分配。
至元三十七年十月中旬,新增病例连续十日为零,脱脱宣布解除隔离,但仍保留 “防控惯性”:隔离棚改为 “健康监测点”(留观可疑病例),清洁制度常态化(每周一大扫,每日一小扫),药材储备保持三个月用量。医官李默在《防疫总结》中写道:“本次疫病可控,得益于早发现、早隔离、中西医结合、全城协作。”
经验总结会邀请各族代表参加,大家提出改进建议:“隔离棚可加设通风窗”“要诀可配更多插图”“药材可提前种植储备”。脱脱命人将建议整理成《白虎城防疫要则》,刻石碑立于市集:“凡遇疫病,照此办理,代代相传。”
疫病平息后,白虎城举行 “安康宴”,各族百姓同席欢庆,医官李默与萨满巴图共饮庆功酒,巴图感慨:“以前生病只知求神,现在懂了洗手、吃药、隔离,这才是真的保平安。” 这场疫病不仅未引发动荡,反而让各族在协作中凝聚了共识,完善了城市治理体系。
喜欢。
第728章 疫病治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