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 章:兵器革新(至元三十六年夏?白虎城军器坊)
军器坊弓弩匠张师傅的案头摆着五捆弓弦材料:牛筋、鹿腱、羊肠、鱼鳔、马尾,每捆都系着标签,记录着浸泡时间与配比。“寻常弓弦用牛筋,北境零下二十度就发硬易断,” 他对徒弟们说,“咱得试出‘寒地配方。” 按《武经总要》记载,弓弦需经 “三浸三晒”—— 浸石灰水去脂、浸桐油防腐、浸蜂蜡增韧,张师傅在此基础上加 “冰浴测试”:将制成的弓弦在冰水中浸泡一夜,次日测试韧性。
第三组实验用 “三筋混合法”:牛筋(占六成,强拉力)、鹿腱(三成,抗冻)、鱼鳔(一成,弹性),混合后捶打百次成丝,编织成弦。测试时,徒弟小李拉弓至满,弓弦在寒风中震颤却不断,张师傅用卡尺量弦径:“比旧弦细半分,拉力却增三成,这配方成了!” 他立即记录《弓弦配方册》:“至元三十六年夏,寒地弓用三筋混编,浸蜡后晾七日,冰浴测试无裂纹方可入库。”
弓弩坊的墙上挂着 “拉力标准”:寻常弓拉力八十斤,寒地弓需达百斤(破冰甲),张师傅每日抽查:“弓梢缠藤条防滑,握把包狼皮,细节都得到位,士兵在冰上拉弓才稳当。”
新弓弦制成后需 “张力校准”,军器坊特设 “校准台”—— 木架固定弓体,下方挂砝码,弦上标刻度。张师傅带着徒弟们逐弓调试:“拉力百斤的弓,弦需拉至‘满刻度,松手后回弹无杂音,才算合格。” 有张弓试拉时弦颤不止,张师傅检查发现是 “缠弦密度不均”,当即拆重编:“弦松则箭软,弦紧则易断,密度得匀如发丝。”
校准结合士兵反馈,老兵赵大勇试弓后建议:“冰面作战需快射,弓身重量得减,可把弓梢改细半寸。” 张师傅采纳后,将桑木弓梢削细,保留核心承重部位,重量减轻半斤,赵大勇再试:“这弓轻了,拉得更快,冰上转身也灵便。” 校准后的弓弩刻上匠名与日期,“谁做的弓谁负责,” 张师傅说,“射不准或断弦,查名册追责。”
为适应不同士兵臂力,弓弩分 “三等拉力”:八十斤(新兵用)、百斤(老兵用)、百二十斤(锐士用),校准台上对应挂不同砝码,确保士兵各得其所。这种精准校准让白虎城弓弩射程提升丈余,冰面作战优势初显。
军器坊铁匠李铁牛正带领锻甲组打造 “冰面长矛”,炉火烧得通红,铁砧上的长矛坯子已初具雏形。“寻常矛杆长一丈二,冰面作战需长三尺,才能先刺到敌人,” 李铁牛抡锤猛砸,火星溅在他的皮围裙上,“但杆长易弯,得用‘双层锻打法—— 芯用软铁(有韧性),外层裹硬铁(抗冲击)。”
矛杆防滑是关键,李铁牛尝试多种材料:麻布缠杆易冻硬,皮革打滑,最终选定 “鲛鱼皮”(从商队购入,表面有细鳞,防滑且耐冻)。工匠们将鱼皮泡软,用骨胶粘贴在矛杆中下段,再用铜丝缠牢,李铁牛用手测试:“沾雪不滑,戴手套握也稳,这法子成!” 矛头则 “三火三淬”—— 烧红后入水淬硬,反复三次,刃口锋利如刀,李铁牛用矛头刺冰砖:“三寸厚冰砖一刺就透,这才叫破冰矛!”
长矛尾部加 “配重球”(铁制,重半斤),平衡杆长重心,士兵在冰上刺杀时不易前倾。李铁牛在矛身刻凹槽:“积雪可顺槽滑落,不挡视线,细节处见真章。”
矛头淬火是关键工序,李铁牛的淬火槽分 “三池”:沸水池(八十度,预热)、冰水混合池(零度,急冷)、油池(桐油,回火)。“寒地兵器怕脆,淬火得‘先热后冷再回火,” 他讲解道,“沸水煮去应力,冰水淬硬刃口,油池回火去脆性,三步缺一不可。” 徒弟小王初次淬火,矛头入水时溅起冰花,李铁牛立即纠正:“得垂直入水,歪了就会弯,前功尽弃!”
淬火后的矛头需 “硬度测试”:用钢刀划刃口,无痕者为优;砸冰块,不崩口者为良。李铁牛将合格矛头分类:“长矛头(三尺)配步兵,短矛头(二尺)配骑兵,冰面近战用短矛更灵活。” 有批矛头测试时崩口,李铁牛查出是 “淬火温度不够”,当即重烧重淬:“兵器是士兵的命,半点马虎不得,返工!”
淬火后的矛头涂 “防锈油”(牛油混合石墨),再用草绳包裹入库,李铁牛在《锻造册》批注:“至元三十六年六月,冰面矛淬火合格率八成,需再练火候,力争九成。”
火药坊的王药师正调试新配方,青石案上摆着天平与药罐,硝石、硫磺、木炭按不同比例混合。“寻常火药硝石占六成,北境低温下燃烧慢,” 他对药工们说,“得加硝石至七成,硫磺减至一成五,木炭一成五,试试燃效。” 元代火药配方记载于《武经总要》,王药师在此基础上做 “寒地调整”,核心是提升硝石比例(硝石助燃,低温下需更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测试在雪地进行,药工小李将不同配方的火药装入纸筒,点火计时:旧配方燃速慢,半盏茶才燃尽;新配方 “硝七硫一五” 燃速快一倍,火焰更旺,王药师记录:“雪天风速三级,新配方燃烧完全,无残渣,可用于火箭与火铳。” 但硝石过多易吸潮,王药师又加 “防潮剂”—— 草木灰(占配方的五 %),混合后装入陶罐,罐口用蜡密封:“这样储存半月,火药仍干燥易燃。”
火药坊设
第724章 兵器革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