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爆区”(距工坊百步,围石墙),每次新配方需试爆三次,测量爆炸威力(用炸冰范围判断),王药师在《火药日志》写道:“六月十二日,新配方炸冰直径五丈,比旧配方增一丈,合用。”
低温环境火药易受潮结块,军器坊设计 “三层防潮法”:内层用桑皮纸包火药(透气),中层裹油布(防水),外层装陶罐(密封);仓库地面铺 “防潮砖”(青石板,板缝灌铅),墙角放石灰缸(每周换一次);入库前火药需 “干燥度测试”—— 抓一把捏紧,松手即散为合格,结块者需重新晾晒。
库管员老马每日检查:“陶罐盖要旋紧,石灰缸要盖严,火镰火石严禁带入库,违者重罚!” 有次发现陶罐外凝水珠,老马立即倒出火药晾晒,王药师检查后道:“是油布有破洞,下次裹两层更保险。” 火药按 “使用优先级” 存放:火箭药(急需)放外层,炮药(备用)放内层,标签注明配方与日期,“先进先出,” 老马说,“过期火药做信号弹用,不浪费。”
储存区设 “防火道”(宽三丈,铺细沙),门口挂 “禁火牌”(汉蒙双语),每晚巡逻兵卒需查火种,确保万无一失。这种严格的储存制度,让白虎城火药在寒地保持良好性能。
工匠刘工带领木工组改造投石机,原投石机笨重(需十人才可搬动),他参考蒙古 “轻车” 结构,设计 “可拆卸式”—— 机架分三段(用榫卯连接,插销固定),底座装雪橇(松木制成,底部包铁),拆卸后可分装三辆马车。“雪地移动全靠雪橇,” 刘工对徒弟们说,“机架用桦木(质轻坚韧),投石臂用桑木(弹性好),重量比旧机减三成。”
组装测试时,士兵们用 “快速拼装法”:先固定底座雪橇,再装机架,最后安投石臂,十人配合,半个时辰完成,比旧机快一倍。刘工测量投掷距离:“装五十斤石弹,可投五十丈,够得着冰面敌军阵营。” 雪橇底部的铁条磨损较快,刘工改为 “可更换铁掌”,用螺栓固定,磨损后拧下换新,省时省力。
改造后的投石机刻上 “轻字一号”,刘工在《器械册》绘图记录:“雪橇宽三尺,机架高五尺,投石臂长一丈,各部件尺寸标清,方便仿制。”
投石机在冰面测试时出现晃动,刘工发现是 “雪橇接地面积小”,当即在雪橇两侧加 “扩展板”(松木制成,可折叠,展开后接地面积增一倍)。士兵们再次架设,机器稳如磐石,刘工用水平仪校准:“机架垂直度误差不超半寸,否则投弹偏斜。” 测试投弹精度,五十斤石弹连投三发,均落在靶心(直径五丈),刘工满意道:“这稳定性,冰上作战够用了。”
针对不同战况,投石机分 “石弹” 与 “火弹” 两种:石弹砸敌阵,火弹(裹火药的陶罐)烧敌军粮草。测试火弹时,王药师调整引信长度:“冰面风大,引信需比平地长一寸,确保投到敌营再炸。” 士兵们演练 “火弹投射”,陶罐在空中划出弧线,落地时爆炸,火光映红冰面,效果显着。
刘工根据测试结果优化细节:机架加 “防滑链”(冰面结冰时挂在雪橇上),投臂末端包铜皮(防磨损),这些调整让投石机成为冰面防御的利器。
军器坊总管脱脱推行 “流水线分工”,将生产分 “三坊九组”:弓弩坊(制弓组、编弦组、校准组)、甲矛坊(锻矛组、淬火组、制甲组)、火药坊(配药组、制弹组、储存组),每组设工头,责任到人。“以前一人做全活,慢且糙,” 脱脱对工头们说,“现在专人专事,制弓的只练制弓,锻矛的精于锻矛,效率质量都能提。”
编弦组每日定额编弦二十条,工头张师傅记录:“熟练工日均编二十五条,超产者奖粮半斗;次品超三条者罚,扣工钱。” 配药组用 “标准量具”(铜秤、竹勺,刻度精确),药工小李配错比例,当即被调去磨炭,工头王药师说:“错一次就得重学,配药不容错。” 流水线使月产弓弩增至百张、长矛百五十支、火药千斤,比之前翻一倍。
脱脱每周查 “质量榜”,各组次品率张榜公布,弓弩坊编弦组连续三月零次品,获 “精工旗”(挂于坊门,以示奖励)。
军器验收设 “三查制度”:工头自查、坊内互查、总管抽查。弓弩需过 “三关”:拉满弓不变形、箭射出百步准、浸冰水一日仍可用;长矛查 “三硬”:矛头硬(刺冰不崩)、矛杆硬(弯折不裂)、防滑皮牢(浸水不掉);火药验 “三性”:干燥性(捏不散为潮)、燃速(半盏茶燃尽)、威力(炸冰三寸为合格)。
验收合格的兵器刻上 “工名 + 日期”,如 “张弓至元三六夏”“李矛三六六”,脱脱说:“刻了名,出问题能找到人,谁也不敢糊弄。” 有批箭杆弯曲,查名册追到制杆组王工头,当即罚俸一月,令其返工。验收后的兵器入 “成品库”,按 “弓弩、长矛、火药” 分类存放,库门由兵卒看守,领用时登记,确保去向可查。
至元三十六年夏末,军器坊向军营交付新兵器,士兵们试用后反馈:“弓弩拉得顺,长矛握得稳,火药炸得猛,冰上作战更有底气!” 这些革新的兵器,为白虎城的防御增添了坚实保障。
喜欢。
第724章 兵器革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