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 章:界碑巡守(至元三十四年秋?贝加尔湖湖心岛)
至元三十四年秋,脱脱在白虎城议事厅敲定《界碑巡守章程》: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为巡守日,由汉军什长赵勇与使虎部落头领巴图各带五人组成联合巡队,赵勇掌兵器与路线规划,巴图掌驯虎警戒与环境辨识。首次巡守前,脱脱亲授 “巡守令牌”—— 铜制令牌分两半,汉蒙各执其一,合牌方能通行关卡。
“界碑是北境脊梁,巡守不是走形式,” 脱脱对两队训话,“汉军需带《巡守规程》,记清里程、时辰;使虎部落带驯虎三只,虎颈系红绸为记,遇险时人虎协同。” 赵勇检查装备:士兵佩弓刀、带信号箭,巴图则让驯虎 “赤焰” 嗅闻界碑拓片,熟悉目标气味。这种分工既发挥汉军纪律性,又用部落驯虎专长,暗藏 “以族治族” 的权谋。
出发前的仪式在城门口举行,脱脱亲授酒碗:“此酒壮行,碑在人在,碑失人责。” 赵勇与巴图共饮一碗酒,将酒碗摔碎:“若失界碑,如此碗!” 这个仪式强化了双方的责任绑定,让巡守不仅是任务,更是荣辱与共的承诺。
巡守路线按 “水陆双轨” 设计:从白虎城北门出发,陆路沿湖岸行进,经 “三险段”(冰裂区、沼泽地、乱石滩)需绕行;水路乘桦木船(夏季)或雪橇(冬季)渡湖至湖心岛,全程十里,设五个 “标记点”(石堆、红绸桩、虎纹刻石)。赵勇带着测绳丈量:“从第一石堆到界碑,步行需两刻钟,船行一刻半,需记准各点间距。”
石堆标记大有讲究:每堆用三十块青石垒成,高五尺,顶部插松木杆,杆顶挂羊皮囊(内装石灰,遇雨变色,可辨是否有人动过)。巴图补充:“石堆旁撒虎粪,野兽不靠近,人动过粪便会散,一看便知。” 这种 “土石 + 生物” 标记法,兼顾汉地工程与部落经验,防破坏效果显着。
遇特殊天气需调整路线:暴雪天走 “雪辙道”(沿前次巡守车辙行进),雨天走 “高地线”(避开低洼积水)。赵勇在《路线图》上用红笔标注:“三月十三遇暴雪,绕行乱石滩东侧,比原路线多走半里,但安全。” 这些细节让巡守路线既固定又灵活,确保全年通行无阻。
界碑常年受湖雾侵蚀,碑体易生苔藓,缝隙积灰。维护队由石匠李老栓带队,工具特制:“软毛刷”(用马鬃制成,刷苔藓不伤碑文)、“刮石刀”(薄钢片磨制,刃口圆润,清缝隙积灰)、“冲洗壶”(带长嘴,可精准喷水冲洗)。李老栓对徒弟说:“三文碑文是北境脸面,刷时要顺纹路,不可横刷伤字。”
清理分三步:先刷去表面苔藓(从碑顶到碑底,自上而下),再用刮刀清缝隙(每道缝需反复刮三次),最后用湖水冲洗(取湖心活水,杂质少)。汉蒙文吏在旁监督,张谦核对碑文:“‘永固二字笔画细,需轻刷,上次有处蒙文尾钩差点被刷平。” 清理后碑体焕然一新,三文重现金光,李老栓在《维护册》记:“至元三十四年秋,清苔三寸,碑文无损。”
针对顽固苔藓,李老栓用 “草木灰水”(草木灰煮水冷却)擦拭:“碱性水可除苔根,比清水效果好,还不伤石质。” 这种土法源自《营造法式》,在寒地碑体维护中格外有效,既环保又实用。
界碑西侧有处指节宽的裂痕,是去年冰胀所致。李老栓按 “古法三合浆” 配方调制:石灰(三年陈灰,消解充分)、糯米浆(浸泡三日磨浆)、麻筋(碎麻绳煮软)按 5:3:2 比例混合,搅拌至 “糊状可拉丝”。他对徒弟说:“浆要热调,趁温填补,凉了会硬,粘不牢。”
修补前需 “扩缝”(用细凿将裂痕略加宽,呈倒梯形,增强附着力),再用布蘸白酒擦拭缝内:“去潮气,浆才粘得牢。” 填补时分三次:先填半缝,待半日初凝,再填至与碑面平,最后用抹子压光,与原碑面齐平。李老栓用手指按浆面:“硬而不脆,有弹性,才算合格。”
修复后需养护:覆盖湿布七日(寒地干燥,防浆过快开裂),每日洒水一次。张谦在碑侧刻小字记录:“至元三十四年秋,修西缝一尺,匠李老栓。” 这种责任追溯制,让工匠不敢懈怠,确保修复质量。
巴图带着驯虎 “赤焰”“青风” 在界碑周边布 “气味警戒网”:让老虎在碑体四周的树干、岩石上蹭身(留下气味),在关键路径撒虎尿(用竹筒收集,定点泼洒)。他对赵勇解释:“北境部落怕虎,闻到气味就知是使虎部落地盘,不敢靠近;野兽也会绕路,保护界碑不受破坏。”
驯虎还能辨识异常踪迹:“赤焰” 嗅觉灵敏,可嗅出三日内外来者的脚印气味,若有陌生气味会低吼示警。一次巡守中,“青风” 突然对着乱石滩低吼,巴图立即发现新鲜脚印(非巡守人员),赵勇当即按预案:留两人警戒,带一人回白虎城报信,半小时后援兵赶到,虽未抓到人,但挫败了可能的破坏企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巴图还教士兵辨识 “虎语”:“轻吼是有异常,狂啸是发现敌人,摆尾是安全。” 赵勇让
第718章 界碑巡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