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17章 寒甲改良[1/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717 章:寒甲改良(至元三十四年夏?白虎城军器坊)
     白虎城军器坊的铁匠炉前,火星飞溅如金雨。李铁牛捧着两块甲片对比:“这是中原的‘冷锻铁甲,虽坚硬但重;这是北境的‘熟铜甲,轻三成却不耐寒。” 他用锤子轻敲,铁甲声响沉闷,铜甲声脆如铃。军器监帖木儿在旁催促:“士兵穿旧甲行军,每日耗力三成在负重上,必须减重,但防护不能降。”
     按《武经总要》记载,寒甲需 “护心、背、肩、膝” 四大要害。李铁牛带着工匠们拆解旧甲,发现冗余甲片集中在腰侧与小臂:“这些部位非致命,可减薄或移除。” 他们选 “铜铁复合甲片”—— 核心部位用铁甲(厚三分),次要部位用铜甲(厚一分半),边缘包锡(防腐蚀)。首块改良甲片称重:“三寸见方,重一两五钱,比旧甲轻五分。”
     选材争议在军器坊爆发:老工匠坚持 “铁甲耐砍”,年轻工匠主张 “轻甲利行”。李铁牛最终拍板:“做两套样品,一套全铁,一套复合,实战测试后再定。” 他在《甲器改良册》标注:“至元三十四年夏至,复合甲片样品入炉,铜铁比例 3:7,待淬火验收。”
     拆解旧甲时,李铁牛发现 “披膊”(肩甲)有七层甲片重叠,士兵抬臂时卡顿。他参照使虎部落的虎皮坎肩结构:“肩部活动频繁,甲片需少而灵。” 改良后披膊减为三层,每层甲片边缘磨圆(减少摩擦),用铜铆钉连接(比铁铆钉轻且防锈)。士兵赵勇试穿后抬臂:“比旧甲灵便多了,射箭时胳膊不卡了!”
     护心镜是优化重点,旧镜直径一尺,厚五分,重一斤。李铁牛将其改为 “凸面镜”(弧度增加受力面积),厚度减为三分,边缘收窄至半寸,重量降至八两,仍能抵挡箭簇冲击(测试时用强弓射击,镜体仅凹痕未穿)。他在镜背刻加强筋:“这纹路既能减重,又能分散冲击力,一举两得。”
     腰腹部位保留 “鱼鳞甲”(灵活性好),但甲片数量从百片减至七十片,片间用 “套环连接”(前片压后片半寸,既防刺又灵活)。文吏张谦记录:“改良后全甲重二十四斤,比旧甲轻八斤,士兵负重减少四分之一。” 这种减法设计,在减重与防护间找到了平衡。
     关节连接处的皮绳常是寒甲弱点 —— 普通牛皮绳在零下十度会硬化断裂。李铁牛派人从使虎部落换来 “陈年鹿筋”(鹿龄三年以上,取后腿主筋),按 “三浸三晒” 法处理:先用石灰水浸泡去筋膜,再用羊油煮软,最后阴干定型。“鹿筋纤维粗,韧性是牛皮的两倍,” 他扯着处理好的鹿筋演示,“冻一夜仍能弯曲,不断不脆。”
     连接工艺改用 “双环扣”:甲片打孔穿鹿筋,每环绕三圈打结,结头涂蜂蜡(防水防磨)。测试员将连接好的甲片放入冰窖(零下十五度),三日取出后弯折百次,鹿筋无断裂,甲片活动自如。老工匠王铁匠感慨:“咱以前只用牛皮,哪懂这鹿筋的妙处?还是部落的法子实在!”
     批量制作时,李铁牛定 “鹿筋等级”:一等筋用关节连接,二等筋用非活动部位,三等筋作废料。他命学徒们按等级分类捆扎,每捆挂标签:“甲片用筋需登记,少一根都要查,这是保命的绳,不能马虎!”
     军器坊后院设 “寒冻测试区”,用冰窖模拟北境严寒。李铁牛将新旧甲胄各一套放入冰窖,七日后取出,旧甲的皮绳冻硬如铁丝,一折就断;改良甲的鹿筋仍有弹性,弯折时 “咯吱” 作响却不断裂。他用测力计测量:“旧甲连接强度冻后降七成,新甲仅降两成,达标!”
     雪地行军测试更严格:赵勇穿改良甲在雪地里行军十里,每里记录一次体感:“三里时肩甲无不适,五里时腰腹甲不磨肉,十里后出汗但甲内不闷(新甲内侧缝麻布吸汗)。” 对比测试显示,穿新甲行军比旧甲节省体力:“同样时间,新甲队多走两里,士兵喘息声轻一半。”
     李铁牛特意在暴风雪中测试:用鼓风机模拟风雪,甲片表层积雪后,赵勇跑动时积雪自动滑落(甲片边缘磨圆的效果)。他在《测试报告》结论:“结构优化后,寒甲既保防护,又利机动,可批量制作。”
     北境大雪常使甲胄积雪结冰,士兵负重骤增。李铁牛尝试 “疏雪涂层”,用三种配方实验:纯羊油(易粘灰)、纯蜂蜡(太硬易裂)、羊油与蜂蜡混合(比例 7:3)。涂在甲片上后,置于雪地两时辰,混合涂层的甲片积雪最少,且用布一擦即净。“羊油负责润滑,蜂蜡负责定型,” 他解释配方原理,“寒天不硬,暖天不流,正好。”
     涂层工艺讲究 “三涂三晾”:首次薄涂打底(渗透甲片缝隙),晾干半日;二次厚涂塑形(形成保护膜),晾干一日;三次补涂边角(重点防雪),阴干后用布抛光(增加光滑度)。赵勇穿涂层面甲在雪地翻滚,起

第717章 寒甲改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