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17章 寒甲改良[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身拍甲,积雪簌簌掉落:“以前雪粘甲上拍不掉,现在一掸就净,省力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批量制作时,军器坊建 “涂层房”,室温控制在十度左右(防油脂凝固),工匠们戴皮手套操作,每涂十片甲片换一次手套(防油污影响涂层均匀)。李铁牛抽查涂层厚度:“用竹片刮测,需匀厚三分,太薄不防雪,太厚易沾灰。”
     涂层的耐久性是关键。李铁牛将涂好的甲片暴露在户外,每日记录风化情况:“三日无变化,七日边缘微裂,半月后需补涂。” 他据此制定维护规程:“士兵每周用布蘸温水擦拭甲片,每月回坊补涂一次,行军前必涂边角。”
     实战中发现,涂层在摩擦部位(如腰腹、袖口)磨损最快。李铁牛在这些部位加涂一层 “兽脂漆”(牛油混合桐油),耐磨度提升五成。赵勇在《使用反馈》中写道:“补涂后腰腹甲积雪减少,磨损处也没生锈,比旧甲好保养。”
     为方便基层维护,军器坊制作 “便携涂层盒”:小陶罐装混合油脂,配竹刷,士兵可自行补涂。李铁牛教士兵:“涂前擦净甲片,薄涂匀抹,别积油疙瘩,免得冻成硬块。” 这种简易维护法让涂层在北境风雪中能长期有效。
     寒甲内侧的 “暖宝口袋” 是赵勇的提议:“站岗时手脚冰凉,要是能揣个热东西就好了。” 李铁牛设计在 “战裙”(腰下甲)内侧缝亚麻布口袋,口袋分上下两层,上层放 “暖石袋”(布袋装加热的鹅卵石),下层放 “暖糠袋”(装炒热的麦糠,保温久)。
     安全是首要考量:口袋用双层麻布(防烫),袋口缝松紧带(防暖宝掉落),与甲片接触处垫羊毛(隔热)。测试时,暖石在口袋里六小时仍有余温,士兵张三说:“以前站岗两时辰冻透,现在揣着暖宝,四时辰还暖乎乎的!”
     口袋位置精心设计:后腰左侧一个(暖腰),小腹一个(暖腹),不影响弯腰、拔刀。李铁牛特别规定:“暖石需用鹅卵石(传热均匀),不可用铁器(易烫人);麦糠需炒熟(防霉变),每月更换一次。” 这些细节让保暖装置既实用又安全。
     暖宝口袋不能影响战斗动作。李铁牛让赵勇穿甲演练劈刺、格挡、翻滚:“拔刀时暖宝不硌腰,翻滚时口袋不掉东西,合格!” 但测试中发现,暖石袋太硬,弯腰时顶肚子。他立即改进:“暖石袋外层缝软羊皮,增加缓冲,袋内石头分两小袋(各半斤),避免结块硌人。”
     不同体型士兵的适配性也需考虑:高个士兵加长披膊,矮个士兵缩短战裙,确保暖宝口袋贴合身体。军器坊制作 “尺寸表”,按身高、肩宽、腰围分五档,赵勇属中等身材,穿三号甲正合适:“暖宝贴腰不晃,动作自如。”
     最后测试夜间值守:士兵穿改良甲在零下十度的城头站哨四时辰,旧甲士兵冻得跺脚搓手,新甲士兵仅鼻尖发红,甲内温度比旧甲高五度。李铁牛记录:“暖宝夹层使寒甲的防寒能力提升三成,士兵冻伤率可降一半。”
     至元三十四年夏末,白虎城举行暴风雪防御演习,赵勇率队穿改良甲参演。“敌军” 从雪坡冲锋,赵勇指挥士兵列阵,举盾时改良甲的肩甲灵活转动,挥刀时臂甲不卡顿;近战格斗中,甲片碰撞声清脆,无松动异响。演习总指挥脱脱观察:“士兵动作比穿旧甲时快半拍,阵型不散。”
     雪停后检查甲胄:疏雪涂层使甲片积雪少,清理省时;鹿筋连接无断裂,暖宝口袋仍保暖;护心镜挡住模拟箭矢(木箭涂红漆,击中处无红痕)。赵勇的甲胄仅小臂处有轻微划痕,他笑道:“这甲挨了三下,胳膊一点不疼!”
     演习后的总结会上,脱脱批准批量生产:“寒甲改良关乎士兵生死、边防稳固,军器坊全力赶制,秋收前需配齐全军。” 李铁牛领命后立即排产:“每日出甲十套,优先配给边防哨兵。”
     批量制作前,李铁牛制定《寒甲制作规范》,细化到每道工序:甲片淬火需 “入水三分红”(火候标准),鹿筋处理需 “三浸三晒”(时间精确到时辰),涂层配比 “羊七蜂三”(用秤称量)。他在军器坊挂 “标准样品甲”,工匠们按样品尺寸、重量、工艺制作,偏差超一分即返工。
     质量管控分 “三查”:初查甲片尺寸(由学徒负责),中查连接强度(由师傅负责),终查实战性能(由士兵代表测试)。每副甲胄刻编号与工匠名:“108 号,李铁牛监造,王小三制作”,出问题可追溯到人。李铁牛说:“甲是保命的,偷工减料就是害命,军法不容!”
     至元三十四年秋,首批百副改良寒甲入库,赵勇代表士兵接收,甲胄堆放在库房,阳光下铜铁甲片闪着冷光,鹿筋连接的部位透着柔韧,疏雪涂层泛着油脂的光泽。他抚摸甲片感慨:“这甲穿在身,风雪再大也敢往前冲,北境的冬天,咱们不怕了!”
    喜欢。
  

第717章 寒甲改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