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规程”:选阴天带土起苗(减少水分流失),移栽后浇水定根,株距五寸,行距一尺,确保通风透光。
水工刘河带领民工修建 “冰融水渠” 时,正赶上贝加尔湖冰融期。渠线沿山坡走势开凿,坡度控制在 “千分之二”(每里落差二尺),确保水流平缓不冲岸。渠底铺 “防漏木板”(桦木经沥青浸泡),木板接缝处嵌麻丝拌石灰(防渗),两侧用 “鱼鳞石” 砌筑(石块交错排列,增强渠岸稳固)。
刘河用 “水平仪”(铜制盛水器,刻水平线)校准渠底:“左高右低则水偏流,需垫石找平。” 他在渠旁插 “水准桩”,桩顶齐平,确保全渠水平。为防渠水结冰,在渠边栽 “沙棘丛”(耐寒灌木,可挡风保温),张桂英说:“去年渠水早冻,今年栽了沙棘,融冰期延长十日。”
渠上设 “斗门”(木制闸门,外包铁皮),分 “三段控水”:上游浇青稞地,中游浇燕麦地,下游浇菜地。刘河制定 “用水牌”:“每户按地亩分水,一分地一时辰,超时停灌。” 农户们按牌轮灌,无争抢纠纷。
春分日播种仪式上,王守信手持 “五谷袋”(装青稞、燕麦、豌豆、荞麦、芜菁),按习俗撒向田间:“愿苍天垂怜,五谷丰登。” 播种由 “点播器”(竹制筒状器具,下端开口,可控制下种量)辅助,农夫们按 “行距一尺五,株距五寸” 点播,每穴播三粒种子,播后用脚轻踩覆土。
王守信带着农官巡查播种质量,发现有农夫为省种少播,立即纠正:“每穴三粒,缺苗可补,少播则亩数不足,秋收要减产。” 他命人在田头插 “株距杆”(杆上每隔五寸刻记号),确保播种密度均匀。播后浇水 “定根”,用水瓢沿穴浇灌,每穴水量一碗:“水多则烂种,水少则不发芽。”
为防鸟雀啄种,王守信组织农妇扎 “稻草人”(穿旧衣,戴草帽,手持红绸),插在田间高处:“雀见人影红绸则不敢近。” 他还在田边撒 “驱鸟灰”(草木灰混合硫磺,气味刺鼻),双重防护确保出苗率。
青稞出苗后,王守信组织 “间苗”—— 每穴留壮苗一株,拔除弱苗、病苗,他对农妇们说:“苗密则争肥,一株壮苗胜三株弱苗。” 间苗后立即除草,用 “小锄”(锄刃三寸宽,适合密植田)浅锄,避免伤根:“杂草夺肥,需见草就除,不可等长高。”
施肥用 “腐熟羊粪”(堆积发酵三月,杀灭虫卵),每亩施二十担,王守信带着秤量施肥量:“多施则烧苗,少施则苗黄,按秤下料不许随意增减。” 他还教农妇们 “看苗施肥”:叶黄缺氮多施粪,茎弱缺钾加草木灰,叶卷缺磷拌骨粉(将兽骨烧透碾碎)。
六月青稞抽穗时,王守信每日查看 “病虫害”,发现蚜虫用 “烟草水”(烟叶煮水过滤)喷洒:“这水虽呛人,却能杀蚜虫,比毒药安全。” 他在田头挂 “防虫牌”,标注防虫方法与时间:“夏至后每七日喷一次烟草水,连喷三次。”
刘河制定 “分时灌溉法”,将用水时段细分:辰时(79 点)浇青稞地(抽穗期需水急),午时(1113 点)浇燕麦地(拔节期需水稳),申时(1517 点)浇菜地(叶菜需水勤)。他在渠首立 “用水牌”,标注各户灌溉时间与地块:“张三家青稞地,辰时一刻至辰时三刻;李四家燕麦地,午时一刻至午时三刻。”
为节水,刘河发明 “垄沟灌”—— 在作物行间开浅沟,水沿沟流动浸润根部,比漫灌节水三成。他带着民工清理渠道杂物:“渠通则水畅,堵塞则水滞,每五日清一次渠,不可偷懒。” 遇天旱时优先保障青稞地:“青稞为军粮,关乎城防,需优先供水。”
蓄水池建在渠尾,直径十丈,深三丈,池壁砌石防渗,池底铺黏土夯实。刘河每日测量水位:“蓄水满时可浇百亩地,低于三尺则限量供水。” 他还教农户 “雨后储水”:下雨时疏通田埂缺口,将雨水引入蓄水池,补充水源。
至元三十三年秋分,白虎城近郊试种田迎来首收。王守信组织 “测产队”,选三块代表性田块实测:第一块亩产青稞一石二斗(元代一石约合 70 斤),第二块产燕麦一石,第三块产杂交麦一石三斗。他用 “斗斛”(标准量具)仔细量收,每斗过秤记录:“青稞每斗重十五斤,燕麦每斗十二斤,账实需相符。”
脱粒用 “脚踏脱粒机”(木架上装石碾,脚踏转动,麦穗经碾轧脱粒),比手工脱粒效率提高五倍。王守信命人将粮食按 “品种、等级” 分类:“一等粮(饱满无杂质)入官仓,二等粮留种,三等粮即时食用。” 官仓用 “防潮架”(木架离地二尺),粮食装麻袋堆放,麻袋下铺竹席防潮湿。
他还制定 “储粮规程”:仓内放石灰缸吸湿,每半月翻仓一次(通风防霉),粮堆插 “温度签”(芦苇杆包棉花,插入粮堆,受潮则变色)。秋收后王守信向脱脱呈报:“试种田总收青稞五十石,燕麦三十石,可充军粮六十石,足够百人三月之食。”
喜欢。
第712章 寒地农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