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60章 萨满盟誓[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节虽因用力发白,但誓言清晰无疑。这种细节被记录官载入《盟誓观礼册》:“诸王无异议,” 甲士神情肃然,“仪式成效显着,” 为后续同盟稳固埋下伏笔。
     萧虎与札剌儿台共举剩余血酒,一饮而尽,酒液沿嘴角滴落,与胡须上的冰碴相融。按规矩,饮后需将牛角杯掷碎,“杯碎则誓立,” 两只杯子在坛下摔得粉碎,碎片溅起雪花。萧虎拾起一片杯底:“此杯如盟约,” 宁碎不裂;札剌儿台则用蒙古刀挑起一片,“若违誓,” 如杯般身败名裂。
     盟誓的核心环节是 “双印为证”:萧虎盖 “虎臣” 印,札剌儿台盖术赤系狼首印,二印同钤于盟书,盟书用狼皮纸书写,三语对照,“藏于金匮,” 与炮阵图同存。这种双主共誓的形式,既显平等,又含制衡,让在场诸王明白:同盟非一人独掌,而是权力共生。
     仪式过半,萨满帖木儿将青铜鼎中的铁甲碎片分赠诸王,每片大小不一,按爵位等级分配:萧虎与札剌儿台得最大两片,刻 “盟主” 二字;乌尔图等千户得中等碎片,刻 “盟员”;普通甲士则分小块碎片,系红绳佩戴。“见碎片如见盟约,” 帖木儿道,碎片与炮阵同源,“携之如携炮威,” 遇危难可凭此求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碎片的分配记录在册,桑皮纸写清持有者姓名、碎片编号、分配日期,“若碎片丢失,” 需向三司报备,补领需经双主同意。乌尔图将碎片揣入怀中,铁甲的凉意让他清醒:这不仅是信物,更是责任,“若守不住领地,” 无颜面对这片碎片。
     盟誓尾声,萧虎挥旗示意,西校场的炮阵鸣炮九响,声浪与祭坛的鼓声、铃声共振,雪原上的飞鸟惊起。“九响对应九阶坛,” 张仲谦解释,每响间隔三息,“第一响告天,” 第九响警叛,炮声传播三十里,“让察合台部知我同盟稳固,” 军威不可犯。
     炮鸣时,萨满帖木儿跳起战舞,兽皮裙旋转如轮,铜铃急促作响,与炮声节奏相合。坛下的甲士们举刀呼应,“护盟约!守漠北!” 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这种声威强化让仪式超越宗教范畴,成为军事威慑的展示,正如王恽所说:“炮声是最有力的盟誓背书。”
     仪式结束后,盟书与碎片拓片、祝词抄本、鸣炮记录装订成册,由耶律铸题写书名《至元二十七年冬祭天盟书》。册页用防潮桐油布包裹,放入金匮,钥匙由萧虎、札剌儿台、萨满各持一把,“开匮需三人同到,” 防单方篡改。档案的最后附《仪式参与者名录》,三百余人的姓名按族群分类,见证者俱全。
     按元代制度,盟书需抄送枢密院与御史台,“让中枢知边疆同盟稳固,” 也让监察机构监督履约。这种文书闭环确保仪式不流于形式,而是转化为可追溯的制度记录,与《元史?祭祀志》中 “国之大事,必书于史” 的传统严合。
     祭天盟誓的余威持续扩散,三日后,术赤系牧民传唱新歌谣:“炮声震雪原,盟约如磐石,税银养铁炮,岁岁保平安。” 乌尔图主动送还超额领受的粮草,“愿按盟约分担军需,” 这是仪式带来的观念转变。萧虎在《北境纪要》中写道:“萨满盟誓以信仰固盟约,” 比单纯律法更深入人心。
     《元史?列传》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冬祭后,术赤系与中枢同心,” 漠北再无大的派系冲突。祭坛的九阶石台上,铁甲碎片的痕迹仍在,与炮阵的铁矿粉纹路遥相呼应 —— 这些物质遗存与制度文书共同证明:这场盟誓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权力秩序的重构,为大元漠北的长治久安筑牢了信仰与制度的双重根基。
    喜欢。
  

第660章 萨满盟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