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铸修纹饰,三铸精炮口。李铁匠的徒弟们各司其职:一人看火候,一人控铜水,一人修泥范,“铸炮如治国,” 他常说,“分工明则器物精。” 新炮铸成后需 “试水”:炮身灌满水,三日内无渗漏方为合格,周显用桐油布擦拭炮身,铁矿粉防伪纹在火光下泛青晕。
张仲谦的案上摆着《铸炮成本册》,桑皮纸分 “原料、人工、杂费” 三栏,每门炮的银耗精确到钱:铜矿银二十两,铁壳银五两,火药银三两,工匠工钱八两,“合计三十五两,” 与三司预算严合。每笔支出都附签单:原料签单有商人与验收官双签,人工签单记工匠姓名与工时,“少一钱都要查,” 他对核账吏道,这是防止虚报冒领的关键。
周显补充技术成本:“改良弹每枚银三钱,” 比实心弹贵一钱,但威力翻倍,“实则更划算。” 三司的巡查吏每月核查账册,用磁石笔核对银锭印记,“税银铸炮需专款专用,” 耶律铸的批注写在册尾,“不得挪作他用。” 这种精细核算让税银花在实处,正如萧虎所说:“每两银都要听到炮响才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冬至日的校场寒风凛冽,五门新炮列阵待验,萧虎与札剌儿台亲临观试。验炮官李诚用千里镜观察靶位,铁甲靶与石墙靶距百步,“先试射程,” 他挥旗示意,第一炮石弹正中铁甲,破口三寸;再试威力,铁壳火药弹击中石墙,碎石飞溅丈余,“比旧炮增五成威力,” 札剌儿台的长子帖木儿赞叹,这正是他们急需的防御利器。
验收按 “五试” 标准:试射程、试威力、试连发、试转向、试防潮。新炮连续发射十枚炮弹,炮身无过热;转向装置灵活,可在三息内调整方向;经雨雪模拟测试,火药无受潮。李诚在《验收册》上盖 “合格” 印,附试炮数据与靶位照片(用影戏术记录),“这些炮可入炮阵,” 萧虎的批语简洁有力。
军器监的《税银铸炮文书链》完整记录全过程:税银入库单→三司调拨令→采购合同→原料验收单→成本核算册→验收合格书,每环节都有印鉴,形成闭环。张仲谦将文书装订成册,牛皮封面刻 “至元二十七年冬铸炮档”,交由枢密院存档,“十年后查账仍可追溯,” 这是元代文书管理制度的严格体现。
萧虎抽查文书链,特别关注原料来源:“硫磺若来自察合台控制区,” 立即停用,防叛军下毒。通西司的商人档案显示,伊斯玛仪的硫磺均来自河西,“与叛军无关,” 帖木儿核实后签字。这种全程追踪让税银用途透明,正如王恽所说:“税银铸炮不仅是造武器,” 更是向百姓证明税款用得其所。
军器监的公告牌上贴出新令:改良炮弹的王铁匠奖银五两,徒弟赵二毛奖布二匹,“凡提技术建议者,” 无论采纳与否都有茶钱。周显的《工匠技艺册》记录每个人的专长:李铁匠擅铸炮身,王铁匠精铁壳,“按技艺分工,” 效率提升三成。犯错者也有惩戒:硝石称量误差超一钱的工匠,罚抄《火药配方》十遍,“让他记牢规范。”
作坊的角落里,老工匠们向徒弟传授秘诀:“铸炮时心要静,” 配火药时手要稳,“这些手艺传男不传女,” 但军器监规定,“只要技艺精,” 均可入册领饷。赵二毛将师傅的话记在桑皮纸笔记本,封面画着改良炮弹的草图 —— 这种技艺传承让炮械质量代代精进。
《军器簿》的年末总结写道:“至元二十七年冬,用税银铸炮五门,弹百枚,” 每门炮的炮尾都刻税银来源:“汉地税银二十两,草原抽马折银十两,商路抽分银五两,” 三族贡献一目了然。萧虎在簿册序言中写道:“税银铸炮,民之脂膏化为国防,” 这是税政与防务的完美闭环,比单纯说教更能凝聚人心。
耶律铸补充:“自乃马真后时期军器废弛,” 税银专用制让军器监重焕生机,《元史?兵志》记载:“至元二十七年新炮成,漠北边防始固,” 察合台军闻讯后,游骑再未敢抵近斡耳朵。工坊的炉火映着新炮的身影,铁壳炮弹在木箱中排列整齐,它们不仅是武器,更是税政清明的见证 —— 用百姓的信任,铸成守护草原的铜墙铁壁。
喜欢。
第658章 税银铸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