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又算徭役折银:“往年除了税粮,” 还得自带干粮去修驿路,“今年徭役折银三钱,” 含在十税一内,“实际负担轻三成。” 他请来王家庄的老账房,用算盘重算一遍,结果分毫不差。“乃马真后时税银入了私库,” 老账房拨着算珠,“如今入了公账,” 这才是根本不同。
王二同意缴税,李顺取出预制的税票,桑皮纸分正副两联,正联印汉文 “云州王家庄税票”,右上角盖朱红 “镇南司印”;副联刻蒙古文 “税讫”,印泥掺微量铁矿粉。“正联你留着,” 李顺用竹笔蘸墨填写:“王二,粟米一斗,折银一钱,” 日期 “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五”,“副联入册存档,” 两联骑缝处盖骑缝章,可拼合成完整印鉴。
他教王二验真:“用磁石轻划蒙古文印,” 印泥泛起淡青晕;“对着日光看骑缝章,” 正副联纹路严合。“若有人不认这票,” 李顺指着票尾的监督条款,“可持票到云州路府告官,” 举报有奖。王二将税票折成方形,塞进贴身的布袋,这比去年的白条踏实多了。
收税全程由王家庄三名乡老监督,他们手持《税政监督册》,记录每笔税银的收、缴、记流程。“李税吏称重时秤杆平,” 乡老张三爷用烟袋锅指着铜秤,“量斗也没冒尖,” 符合 “平斗收税” 的规矩。另一位乡老核对户籍底册,确保 “无漏户、无重收”,记录存入村祠堂的 “税政碑”—— 这是萧虎规定的 “乡级监督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监督册需乡老、税吏、里正共同签字,张三爷用食指蘸印泥按指印,他的指节因常年劳作变形,“这指印就是见证,” 若日后有纠纷,“祠堂碑上的字不会假。” 这种公开监督让其他农户放下心来,赵老五第一个喊道:“我也缴!”
日头过午,缴税的农户排起长队,竹席上的粟米、布袋里的铜钱渐渐堆积。李顺的衙役有条不紊地称重、开票、入账,铜秤的 “咔哒” 声与竹笔的书写声交织。“我家今年收了十二石,” 农户钱大娘捧着税票笑,“能留十一石,” 够给小孙子做件新棉袄了。
王二帮着维持秩序,他的税票被乡亲们传看,有人用磁石试印鉴,青晕显形时一片惊叹。“这税缴得明白,” 王老实捋着胡须,“比糊涂税强百倍。” 夕阳西下时,全村八十户农户均已缴税,税银收齐入库,李顺的《收税册》上按满了指印,汉文与蒙古文并列。
李顺将税银装入带锁的木箱,箱底垫桑皮纸防潮,箱盖贴封条,注明 “云州王家庄税银壹拾贰两”。《收税册》与税票副联装订成册,骑缝盖 “镇南司收讫” 印,“连夜送云州路府核验,” 他对衙役道,“三日内需入省库,” 这是 “税银限时流转制” 的要求。
临行前,王二送来一袋新摘的枣子:“李税吏,” 明年还按这规矩收税,“咱保证早缴。” 李顺收下枣子,回赠一本《税政问答》,上面用白话写着常见问题,“有疑问就按这上面的地址告官,” 这是萧虎要求的 “税政反馈制”,确保基层声音能上达。
云州路府的《税政初行报告》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王家庄等十村税政推行顺利,” 民众投诉为零,“税银入库率百分百”—— 这与《元史?食货志》“至元新政行于汉地,民渐安” 的记载吻合。王家庄的税票被里正贴在祠堂墙上,供村民随时查验,成为税政透明化的活样本。
喜欢。
第653章 税政初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