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51章 炮阵轮值[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铜卡尺量石弹直径,需三寸整;用铁锤轻敲,声音清脆者为 “硬石”,闷响者弃用。“这些石弹来自克鲁伦河采石场,” 他对学徒道,石质与炮身青铜的撞击力经过测算,“百步穿甲的力道全靠这分量准。”
     每半月一次的炮架检修由木工班负责,工匠们用特制的防潮漆(桐油与朱砂混合)涂刷克鲁伦河硬木,漆层需均匀,“每寸木面刷三遍,” 重点是炮轮轴与托架衔接处。木工头老王(汉人木匠)带着儿子王栓,用竹片剔除轮轴缝隙的泥沙,“需露出原木色,” 再涂羊脂润滑,转动时 “无吱呀声为妙。”
     检修记录特别注明木材含水率:“炮架含水率需低于一成,” 用西域传入的 “测湿仪”(象牙制,遇湿变色)检测,若超标需置于通风处晾晒,“严禁暴晒,” 防止木材开裂。老王展示去年开裂的炮架残片:“硬木虽坚,” 却怕干湿不均,这是护炮如护命的道理。
     七、轮值监督:双族核验的防弊机制(元代炮阵轮值监督制度与权责划分)
     虎卫营与蒙古千户各派监工,每日午时共同巡查。汉人监工李文书核对《维护册》与实物,蒙古千户巴图检查甲士操作规范,“若发现漏检,” 双方共同追责。一次巡查中,巴图发现炮  拾贰的炮轮缺油,立即罚当班甲士 “额外擦拭五门炮”,李文书在旁记录,确保处罚有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监督记录用 “三色笔”:绿色记合格,黄色记整改,红色记重罚。萧虎每周翻阅红页记录,对 “炮架检修延迟” 等问题批注:“军器事无小事,” 命耶律铸纳入《军器过失考》,与升迁奖惩挂钩。这种双族监督让轮值不敢懈怠,炮阵始终保持战备状态。
     校场的应急箱备着 “三防工具”:防漏的桐油布、防裂的木胶、防锈的磁石粉修补液。一次晨雾中,炮  柒的炮身突然渗油,那拉珠尔立即启动预案:甲士用桐油布包裹炮身,工匠班现场修补裂缝,“半个时辰内恢复战备,” 比规定时间快一刻钟。处置记录详细到 “渗油位置距炮口三寸”,附草图存档。
     遇重大故障需上报:“炮身裂纹超一寸”“轮轴断裂” 等情况,需萧虎亲批维修。军器监的备用炮架存于校场西侧,“可随时替换,” 确保炮阵始终满编。这种应急机制让炮阵在复杂草原环境中保持稳定,正如周显所说:“不怕故障,就怕无备。”
     《炮阵维护册》分蒙古文、汉文两册,每日记录用朱笔标注日期,每月汇总装订,牛皮封面刻 “至元二十七年轮值”。蒙古文册侧重操作流程:“辰时擦炮,午时检修”;汉文册详记材料用量:“桐油三斤,磁石粉五钱”,两册页码一一对应,缺一页则全月记录无效。
     年末档案交由枢密院存档,与《军器监则例》比对核查,“凡维护不合格的炮号,” 次年工匠班需补考操作规范。这些档案成为元代军事技术的珍贵史料,后世修《元史?兵志》时,特意摘录 “至元二十七年炮阵维护法”,赞其 “规范详实,为后世军器维护之范本”。
     萧虎在巡查时对耶律铸道:“轮值不仅是保养,” 更是防止私通叛党的手段,三队轮换中互相监督,“无人能长期掌控同一门炮,” 这是分权制衡的军事应用。炮阵的稳定状态也向诸王传递信号:“监国对军器的控制滴水不漏,” 叛党无机可乘。
     秋末的军事演习中,三十门炮轮值射击,石弹均命中百步外靶心,术赤系诸王观后叹服:“如此炮阵,” 察合台部怎敢来犯?轮值制度下的炮阵,已不仅是武器,更是权力秩序的象征 —— 就像斡耳朵的炊烟与炮声交织,构成漠北安宁的日常。
    喜欢。
  

第651章 炮阵轮值[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