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8章 官印铸造[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二字,需用特制的磁石镜才能看清。周显在《铸印册》上记录铁矿粉批次:“至元二十七年秋甲批,” 与炮阵铁矿粉同批,“可追溯铸造源头。” 监印官耶律铸用虎符反复验印,青晕显隐自如,满意批注:“防伪合制,” 这才签字放行。
     银印脱模后,工匠用细砂纸打磨印面,从粗砂到细砂需换五次,直至光洁如镜,“盖印时不粘朱砂,” 李诚展示打磨工具,包括鹿皮团、竹制刮片,“边角需倒圆,” 避免划伤文书。发现镇南司印的 “南” 字边角有毛刺,立即用细锉刀修平,“印文需如刀削般齐整,” 这是《铸印精要》的基本要求。
     印纽的虎身纹路用鬃毛刷清理,确保无砂粒残留,虎眼嵌入黑色琉璃珠,与银质虎身形成鲜明对比。“三枚印需重量均等,” 周显用天平称重,误差控制在一钱内,“手感需一致,” 让用印官凭手感即可验真。修整完毕的官印放在红绸垫上,银质虎纽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如蛰伏的猛兽。
     耶律铸率三族官员组成验收组,镇南司印需汉人路府官验汉文,镇北司印由蒙古千户核蒙古文,通西司印经色目商人验八思巴文。验印官用标准纸试盖,印文需 “字字清晰,” 无缺笔断画,与《印谱》拓片比对,偏差不得超半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发现通西司印的八思巴文 “司” 字略歪,立即退回重铸,周显在《验印罚册》上记下:“雕刻匠李诚罚俸三日,” 这是 “谁错谁担责” 的工坊规矩。验收合格的官印盖 “验讫” 火漆印,印泥掺朱砂与香料,与官印的银质形成化学反应,日久不褪色。
     耶律铸在《官印谱》上批注:“三虎司印权同路府,” 但明确 “不得干预军政,” 引用《元史?职官志》“税司印信专掌钱谷,” 与兵符严格区分。谱中附三司权限表:镇南司印用于汉地税银文书,镇北司印盖草原抽马账册,通西司印验商路抽分凭证,“越权用印按‘矫诏论罪,” 这是防专权的铁律。
     官印的使用范围用桑皮纸列明:“非税政文书不得用印,” 如征兵、刑狱等需用其他印信。萧虎特意规定:“三司印需共同盖印才能调拨税银,” 体现 “互监制”,防止单司独揽财权。这些规范让官印不仅是权力象征,更是制度的执行者。
     周显翻出父亲留下的《至元十年印谱》,那时的官印无虎纽,仅刻文字,“乃马真后时期防伪废弛,” 伪印泛滥。“如今的虎纽与磁防伪,” 耶律铸对比新旧印谱,“是对太祖旧制的复兴,” 太祖时的印信就重防伪,“又融入西域磁石术,” 体现多族技术融合。
     伊斯玛仪带来伊尔汗国的官印样本:“波斯印用星月纹防伪,” 功能相似但形制不同。这种差异恰恰体现元代官印的独特性 —— 既保留蒙古 “虎权” 象征,又吸收中原文书规范,“是草原传统与中原制度的完美结合,” 周显在工坊碑上刻下这句话,作为铸印理念。
     三枚官印最终存入枢密院金匮,与《三虎司权限令》同藏,匮锁需三司长官同开。周显将铸造工艺写入《铸印局工坊则例》,共二十条:银锡配比、纹路深度、铁矿粉含量等均有详细规范,“后世铸印需依此制,” 确保制度延续。
     耶律铸在《元史?职官志》初稿中记下:“至元二十七年铸三虎司印,银质虎纽,磁石防伪,” 这成为元代税政官印的标准范式。和林的暮色中,铸印局的熔炉余温未散,新铸的官印在灯光下泛着银辉,它们不仅是权力的信物,更是漠北税政秩序的基石,将伴随炮阵的轰鸣,守护着草原的安宁与繁荣。
    喜欢。
  

第648章 官印铸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