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2章 炮纹深意[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真后时期的旧火漆,因蜡量过多,易磨损脱落,“新火漆凝固后与炮身青铜咬合,” 需用特制工具才能完整剥离,“防私改编号。”
     每门炮的炮轮轴芯处预留小圆孔,用于加盖火漆印。盖印时需将火漆加热至半融状态,用铜制 “军器监印” 快速压盖,印文 “监造” 二字需清晰完整。周显规定:“火漆印需偏离轴心半分,” 这是隐秘的验真标记,“伪造者难仿此偏差,” 监工官验收时会用卡尺测量偏差距离,与存档记录比对 —— 这是双重防伪的 “偏差验真术”。
     萧虎亲临工坊检视时,周显指着 “苍狼死,白虎生” 的纹饰解释:“‘苍狼喻察合台叛党,” 去年他们袭杀术赤系贵族,“‘白虎代监国权威,” 炮阵正是镇叛的利器。萧虎的手指轻触炮身,磁石反应让纹饰泛起淡青晕:“这不仅是军器,” 更是对诸王的政治宣示,“让观望者知叛党必败,” 监国权威不可撼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耶律铸在旁补充:“太祖时军器刻‘天命二字,” 如今刻此八字,“既承草原传统,” 又明当下立场。周显的学徒们听不懂这些权谋,但他们知道:“刻深一分,炮威增一分,” 手中的錾刀仿佛也承载着镇国的重任。工坊外的风旗猎猎作响,与錾刀敲击青铜的叮当声交织,成了权力宣示的独特韵律。
     《军器监追责册》详细记录每位工匠的责任范围:周显对三十门炮质量负总责,若出现炸膛等重大问题,“杖二十,罚俸半年”;学徒负责的局部纹饰若不合格,“笞十,返工重刻”。这是至元十年定下的规矩,当年有工匠因偷工减料被流放,“军器关乎性命,” 萧虎在追责册上加盖虎符印,“不可有半点侥幸。”
     周显将自己的祖传錾刀供奉在工坊神龛,神龛旁贴《匠戒》:“心不诚则器不精,器不精则兵不锐。” 每日开工前,工匠们需向神龛行礼,誓言 “以命护器”。这种责任制让每道工序都不敢懈怠,验炮时石弹百步穿甲的精度,正是工匠们敬畏责任的见证 —— 这比任何监工都更有效。
     监工官耶律希带着验炮工具逐一核验:用测深仪量錾刻深度,确保均为二分;用磁石刷测试铁矿粉显形,字迹需清晰无缺;用拓纸轻拓编号与火漆印,拓片与《军器簿》比对。“炮  拾柒号的‘虎字竖画浅半厘,” 他用朱笔标记,“需返工加深,” 周显立即安排学徒整改,不敢有丝毫推诿。
     验收合格的炮身悬挂 “验讫” 木牌,木牌用克鲁伦河松木制成,刻编号与验收日期。三十块木牌在工坊梁上整齐排列,如同一排军功章。耶律希在《验收册》上写下结论:“三十门炮均符《军器监图谱》标准,” 末页签三族监验官名,“准予入阵。” 这简短的结论背后,是无数次的测量、敲打与核验。
     周显翻出父亲留下的《至元十年炮谱》,那时的炮身只刻编号与监造官名,“乃马真后乱政时,” 军器防伪废弛,伪炮横行。“如今的纹饰与防伪,” 萧虎对比新旧炮谱,“是对旧制的革新,” 既保留蒙古文标识的传统,“又加入磁石防伪的新法,” 体现草原传统与中原制度的融合。
     伊斯玛仪也带来伊尔汗国的炮具图谱:“波斯炮刻星月纹,” 功能与纹饰结合,“我朝炮刻政治语,” 更重象征意义。这种差异恰恰体现元代军器的独特性 —— 既是杀人利器,又是政治载体,纹饰间流淌的不仅是青铜的冷光,更是权力的温度。
     萧虎将炮纹制作流程写入《军器监工坊则例》,共十八条:錾刻深度需用卡尺校准,铁矿粉含硫量每日核验,编号火漆偏差需记录存档,“凡违例者,” 按情节轻重追责。工坊的石墙上刻满这些规范,周显每日开工前率众诵读,“规范如炮身纹饰,” 缺一不可。
     夕阳西下时,三十门炮的纹饰终于完工,青铜表面的凿痕在余晖中泛着金光,铁矿粉在暗处蓄势待发。这些炮将在明日运抵校场,它们的纹饰不仅是工匠的心血,更是监国权威的物质载体 —— 就像军器监的百年传承,用制度与匠艺,守护着漠北的安宁。
    喜欢。
  

第642章 炮纹深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