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 章:炮纹深意(至元二十七年秋?军器监工坊)
军器监工坊的青铜砧上,三十柄錾刀按 “大小三分” 排列,最大的錾头宽寸许,用于炮身大字;最小的细如毫针,专刻纹饰细节。铸炮匠头周显摩挲着祖传的錾刀,刀身刻 “至元十年造”—— 这是他父亲监铸乃马真后时期火炮时所用,如今传到他手中已是第三代。“炮纹需按《军器雕刻图谱》规制,” 他对学徒们道,蒙古文笔画深度需统一二分,“太深伤炮体,太浅易磨损,” 这是从百次试铸中总结的铁律。
工坊的案上铺开炮身纹饰样稿,“苍狼死,白虎生” 六个蒙古文由耶律铸亲笔书写,每个字母的起笔收锋都标注角度:“‘苍字的弯钩需呈四十五度,” 周显用朱笔圈出关键笔画,“‘虎字的竖画要暗藏炮形,” 与虎蹲炮的侧视图暗合。虎卫营送来的监工令牌悬于梁上,令牌刻 “军器监验”,与工坊的青铜卡尺、量角器一同构成规范体系,确保纹饰不差分毫。
周显亲自执錾刀示范,錾头轻抵炮身青铜面,铁锤敲击的力度由轻渐重:“第一锤定轮廓,” 火星溅在他的羊皮围裙上,“第二锤深笔画,” 凿痕需如刀削般齐整。三名学徒分立两侧,按 “一人执錾、一人挥锤、一人清屑” 的分工协作,青铜碎屑落在铺着桑皮纸的地面,积成薄薄一层,每日收工后需称重登记 —— 这是核算用料的 “碎料制”。
“蒙古文的曲线最难刻,” 周显指着 “狼” 字的卷尾,每寸曲线需三錾衔接,“衔接处要如流水无痕,” 他的手腕转动间,錾刀在青铜上留下均匀的深沟,深度恰好二分。工坊的铜钟每刻敲响一次,提醒工匠校准力度,正午时分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炮身的凿痕上,光影明暗交替,显露出隐藏的纹路层次 —— 这是匠艺与光影的巧妙结合,符合元代 “精工细作” 的军器标准。
西域工匠伊斯玛仪在工坊角落调制铁矿粉,将漠北磁石碾磨成粉后过三百目筛,粉粒细如烟尘。“按军器监秘法,” 他用波斯文记录配方,铁矿粉与青铜熔液的比例为 “一钱粉配十斤铜”,“需在錾刻后趁热嵌入,” 经冷水淬火后,粉粒与青铜紧密咬合。虎卫营的验矿官每日抽检,用磁石试纸测试:“含硫量需稳定在二分二厘,” 与虎符的磁反应标准严丝合缝,“差半厘即返工。”
调制好的铁矿粉装入牛角罐,罐口盖铜制塞子,刻 “防湿” 二字。周显用竹制小勺将矿粉填入錾刻的笔画凹槽,每填一勺需用铜杵轻捣三次,“确保无气泡空隙,” 他展示去年的残次品,因矿粉填不满,磁石检测时字迹模糊,“乃马真后时期就有伪造炮具者,” 这铁矿粉就是防伪的 “验真芯”。填粉后的炮身需经日光晾晒三日,让水分自然蒸发,避免日后锈蚀。
周显在每门炮的炮尾錾刻编号,“炮 壹” 至 “炮 叁拾” 的蒙古文数字刚劲有力,编号下方刻工匠代号:“周” 字代表主匠,“徒 甲 / 乙 / 丙” 区分学徒。“每号对应《军器簿》的一页记录,” 他对监工官耶律希道,记录需注明 “铸造日期、用料批次、验炮结果”,“日后若炮体开裂,” 按编号可追溯到具体工匠,这是《军器监则例》“谁造谁负责” 的硬性规定。
编号錾刻后需经 “三验”:周显自查笔画清晰度,伊斯玛仪验铁矿粉填充度,监工官核编号与簿册一致性。验合格的炮尾盖红色火漆印,印泥掺朱砂与松烟,“火漆开裂即视为不合格,” 耶律希用验印镜仔细检查,镜下可见火漆中的纤维纹路 —— 这是防止篡改编号的 “火漆防伪”。三十门炮的编号按铸造顺序排列,在《军器簿》中形成完整的溯源链条。
工坊的火漆房内,工匠正熬制专用火漆,主料为西域松香与汉地蜂蜡,按 “七松三蜡” 比例混合,加入微量铁矿粉。“火漆需呈暗红色,” 周显用竹片挑起一点,冷却后硬度需达 “指甲划无痕”,他展示乃马
第642章 炮纹深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