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1章 炮阵初列[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需用旗语与鼓声配合,” 确保指挥畅通,这是借鉴中原 “烽燧传信” 的改良战术。
     萧虎身着铠甲亲临校场,腰间虎符与炮身的铁矿粉产生微弱共振。他先检查炮身铭文:“至元二十七年军器监造” 的字样清晰,与《军器簿》记录一致。“取察合台部铁甲来,” 他下令,甲士抬来仿制的铁甲,甲片厚三分,与去年缴获的察合台军铁甲完全相同,“百步外试射。”
     周显点燃引信,炮声如雷,石弹呼啸而出,正中铁甲。烟尘散去后,铁甲上的弹孔直径三寸,边缘甲片外翻,“破甲三寸,” 验校官报数,与炮身标注的杀伤标准严合。萧虎走近查看弹痕,“弹着点偏差不足五步,” 他对诸王代表道,这精度在草原作战中 “可击穿任何骑兵重甲”,语气中透着对军器质量的自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显与西域工匠伊斯玛仪在炮身工艺上产生分歧:周显坚持用中原 “失蜡法” 铸炮,伊斯玛仪主张借鉴伊尔汗国的 “砂型铸造”。萧虎命两人各造一门炮对比,结果中原法铸的炮身更光滑,西域法效率更高。“折中采用‘蜡砂合铸,” 萧虎拍板,炮身内壁用失蜡法保证光滑,外壁用砂型铸造提高效率,“此法记入《军器新工艺》,” 由三族工匠共同传承。
     工匠们的技艺传承有严格规范:核心工艺 “传子不传女,传徒需立誓”,誓言刻在青铜牌上,与炮身编号对应。“若泄露工艺给察合台部,” 周显对徒弟们道,按《军器律》“斩立决”,这是防止技术外流的 “保密制”。萧虎在工坊立碑,刻 “工精则国安”,碑阴刻工匠名录,“凡参与造炮者,” 子孙可免兵役 —— 这是激励工匠的 “优抚策”。
     术赤系诸王札剌儿台率部观阵,帐内的望远镜(西域传入的 “千里镜”)轮流传递,镜中炮阵的严整令诸王咋舌。札剌儿台的次子去年死于察合台军的铁浮屠冲击,他紧攥拳头:“若早有此炮,” 吾儿不会战死。旁边的千户们议论纷纷,有人质疑炮的机动性,“草原作战需快速转移,” 萧虎当即命甲士演示推炮行军,炮架在草原上行进如飞,“每日可行五十里,” 打消了诸王的疑虑。
     萧虎特意安排三门炮齐射,石弹在百米外形成交叉弹着区,“此阵可护斡耳朵百里安全,” 他指向校场边缘的模拟营帐,“若察合台军来犯,” 炮阵可在半个时辰内完成布防。诸王的表情从怀疑转为敬畏,札剌儿台率先表态:“愿助萧公守卫斡耳朵,” 这为后续的同盟奠定了基础 —— 炮阵的威力成为最有力的政治筹码。
     校场的文书房内,吏员们正登记炮阵信息,每门炮的编号、工匠、验校结果都记入《军器总册》,册页左侧画炮身简图,右侧注蒙古文与汉文说明。“需一式三份,” 主吏李顺道,军器监、枢密院、虎卫营各存一份,“每份都需验校官与工匠头联名画押,” 防止篡改。册末附炮阵布防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射程:赤色百步,青色一百二十步,黑色一百五十步,与《元史?兵志》的绘图规范一致。
     每门炮的 “病历本” 单独成册,记录每次维修、换件的时间与原因,由周显负责保管。“炮身若有裂纹,” 他在手册上批注,需立即停用于维修,“不可因战事紧急勉强使用,” 这是从至元二十五年炮炸事故中总结的教训。这些档案用磁石粉纸书写,存入金匮,与虎符的防伪制度形成联动。
     验炮结束后,萧虎命炮阵鸣炮九响,声传三十里,斡耳朵的诸王营帐内均能听见。“这炮声是给察合台部的警告,” 他对耶律铸道,也是向术赤系诸王展示实力,“没有足够的军器威慑,” 同盟只是空谈。札剌儿台主动提出:“愿以十匹良马换一门虎蹲炮,” 萧虎却提出条件:“需术赤系诸王联名承诺共同防御,” 炮可以给,但必须纳入统一指挥 —— 这是用军器换取政治同盟的权谋。
     夕阳下,炮阵的影子在草原上拉长,三十门炮如沉默的卫士,炮身的 “镇北” 铭文在余晖中泛光。萧虎知道,炮阵不仅是军事防御,更是权力秩序的象征 —— 通过精湛的军器工艺,让草原诸王认可 “监国权威” 的物质基础,为后续的税令推行与同盟巩固铺平道路。校场的风卷起炮身的铁屑,带着硝烟味的空气里,已暗藏着漠北风云的转机。
    喜欢。
  

第641章 炮阵初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