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16章 三馆抄典[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系法度施行,” 他取出至元十年的错抄案例,某卷将 “十户一羊” 译为 “百户一羊”,导致西域税赋混乱,“你们的笔比刀更重,” 他的目光扫过留下的史官,“今日抄错一字,” 明日便可能有百人受冤,“这责任,” 需用十年功名担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狼皮纸中掺着极细的漠北铁矿粉,用验矿镜照射可见均匀分布的铁屑 —— 这是蒙古史官的防伪秘辛,与虎符的含硫量形成微弱呼应。汉地桑皮纸则在纸浆中加入楮树汁,浸入水中会显形淡红色 “元” 字水印,与大都钞币的防伪技术同源。波斯羊皮纸的边缘暗藏芦苇纤维暗号,在特定角度的阳光下能看见 “至元二十六年” 的波斯文微缩字样,由撒马尔罕工匠特制。
     耶律铸用银针刺破纸页,狼皮纸的铁屑立即吸附针尖,桑皮纸的水印遇唾液更清晰,羊皮纸的暗号在烛火下浮现。“这些防伪标记,” 他对保管官道,“就像法典的铠甲,” 能防篡改、辨真伪,“三族的智慧融在里面,” 他的手指抚过纸面,“任谁也仿造不来。” 保管官在《藏典录》上记录防伪特征,每种纸张的秘密配方都用三语分别记载,钥匙由三族官员分掌,缺一不可开启。
     蒙古文抄本用狼筋线装订,线粗三分,每册装订七针,针脚呈 “蒙古包顶” 形状;汉文抄本用棉线装订,取 “五谷丰登” 之意,每册五针,针脚方正;波斯文抄本用丝线装订,线色取伊尔汗国旗的蓝白二色,针脚呈 “S” 形,象征丝绸之路。封皮则统一用黑牛皮,蒙古工匠烫金狼纹、汉地匠人题汉文书名、波斯工匠錾刻波斯文卷号,三者在封脊处交汇成 “法” 字。
     “装帧不是装饰,是规矩,” 耶律铸检查装订质量,狼筋线的松紧度需 “能转针而不掉页”,棉线的拉力需经 “三斤不掉” 测试,丝线则要防蛀防潮,“就像这法典,” 他的手指划过不同针脚,“各族有各族的章法,” 却都要围绕一个核心,“这封脊的‘法字,” 便是大元的根本。
     耶律铸在抄典堂设临时值房,案头摆着三族文房四宝,昼夜不离堂。深夜巡查时,见蒙古史官孛鲁合因冻手写错字母,当即取来炭火盆,却不许靠近纸页 —— 怕热气导致纸张变形。发现汉儒王恽的门生偷减笔画,立即命重抄,并在《监修录》上记 “浮躁” 二字,与考绩挂钩。见波斯学者拉施特因眼疲劳揉眼,便取来西域的水晶放大镜,镜柄刻三语 “明察” 二字。
     “我父耶律楚材当年修《蒙古秘史》,” 他对史官们道,指着值房的旧榻,“也是这样守了三年,” 榻边的竹筐里堆满校勘过的纸团,“法典是国之权衡,” 他的声音带着倦意却坚定,“差一分就失了公平,” 他取出父亲留下的校勘刀,“这把刀削过多少错字,” 才换来今日的法度分明,“你们的笔,” 要比这刀更较真。
     抄成的三十卷法典按 “中枢、岭北、西域” 三分:中枢藏本用锦盒盛放,供奉国史院 “金匮”,盒锁为三语合璧;岭北行省藏本用铜匣封装,配蒙古文《释义》,供草原诸王查阅;西域藏本则用波斯式皮箱,附波斯文注解,由纳西尔丁的怯薛护送回伊尔汗。每本都有唯一编号,如 “中  3”“北  7”“西  12”,与站赤驿路的编号对应,便于追溯流转。
     “法典传抄不是结束,是开始,” 耶律铸在分发册上签字,“中枢本定标准,” 岭北本适草原,“西域本通商路,” 他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分发路线,“就像这三族文字,” 虽形不同,“其意相通,” 他望着纳西尔丁接过西域藏本,皮箱的锁扣与和林的完全一致,“法度所及,” 不分草原与绿洲。
     抄典完成当日,国史院举行祭典:蒙古史官杀白羊献祭,将羊血滴在狼皮纸卷首,按 “以血明誓” 的传统;汉儒行 “释奠礼”,供奉孔子牌位,诵读《尚书?吕刑》选段;波斯学者点燃苏合香,以 “圣火明典” 的仪式祈福。三族仪式同时进行,却在 “敬法” 的核心处达成默契,就像堂中的三语抄本,虽形式不同,却同述一部法典。
     耶律铸将三卷首抄本呈给忽必烈,幼主的小手抚过不同的纸面,狼皮的粗糙、桑皮的柔韧、羊皮的细腻在掌心留下不同触感。“这就是大元的法度,” 萧虎在旁解释,指着三卷对齐的 “虎臣” 条,“无论用什么文字写,” 道理都一样,“就像这三张纸,” 虽来自不同地方,“合在一起,” 才是完整的天下。祭天的钟声在和林上空回荡,与抄典堂的三语诵读声交织,宣告这部凝结三族智慧的法典,正式开始守护这片土地的秩序。
    喜欢。
  

第616章 三馆抄典[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