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月球车至今仍在工作(已超1000天),通过测月雷达探测到月面以下存在多层结构,发现了月球背面深部物质成分的差异,为研究月球形成和演化的“大碰撞假说”提供了关键证据,同时开展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无地球电磁干扰),也为宇宙早期信号探测开辟了新窗口。
三、第三阶段:“回”——突破采样返回技术,实现“往返”跨越
“回”是探月工程中技术难度最高的阶段,需要实现“月面采样月面起飞轨道对接地球返回”的全流程无人操作,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国家。
嫦娥五号(2020年):
任务目标是从月球正面风暴洋东北部采样返回,创造了多项“首次”:
月面自动采样:通过机械臂“表取”和钻具“钻取”结合,获取1731克月壤,样本中包含月球火山活动晚期的玄武岩,为研究月球演化的“晚期岩浆活动”提供了实物证据(此前美国和苏联的样本多为更古老的岩石)。
月面起飞与轨道对接:探测器在月面自主点火起飞,进入环月轨道后,与轨道器完成无人交会对接(精度达厘米级),将样本转移至返回舱,这一技术为后续载人登月的月面起飞和对接奠定基础。
高速再入返回:返回舱以第二宇宙速度(约11.2公里/秒)进入地球大气层,通过“半弹道跳跃式再入”(类似“打水漂”)减速,最终安全着陆,突破了高速再入热防护技术。
嫦娥六号(2025年):
作为嫦娥五号的“姊妹星”,它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1935.3克月壤。由于月球背面与正面地质差异显着(正面多玄武岩,背面多高地斜长岩),这些样本填补了国际月球样本库中“背面样本”的空白,有助于破解月球“二分性”(正面与背面地质、成分差异的成因)之谜,对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四、未来规划:从探测到利用,构建月球科研站
探月工程的下一步是从“探测”转向“开发利用”,为人类长期驻月做准备:
嫦娥七号:计划2026年发射,重点探测月球南极的水冰资源(水是月球基地的关键资源,可转化为燃料、氧气和饮用水),将携带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飞跃器等多器组合,全方位勘察南极环境,为月球基地选址提供数据。
嫦娥八号:2028年发射,核心是验证月面资源利用技术,比如利用月壤进行3D打印建造设施、提取氦3(未来清洁能源)等,同时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建设,实现技术和数据共享。
载人登月:计划2030年前实现航天员登上月球,并建立长期驻留的月球基地,这将标志着中国从“无人探测”迈向“载人探索与利用”,进一步提升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地位。
喜欢。
第355章 绕,落,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