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唐纺织[1/2页]

大唐:贞观叫化县令 昇记笔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184章 大唐纺织
     “下官还是有不少疑惑。”
     蔡琏比李陌至少大了二十岁的样子,但他对李陌却是相当的恭敬。
     在他眼里,李陌是能拯救襄汾之人。
     几个月来,他走访过太平不下五次,刚才李陌所说的码头也好、水泥工坊也罢,新式的事务在太平如雨后春笋般的起了一大片。
     这些全都是太平的摇钱树,李陌会舍得将其在襄汾全都重建一套?
     何况,就算李陌肯建造,襄汾也得有人接得住。
     如今的襄汾只有七百多户,不到四千的老弱妇孺,怎么能承受得住如此重的劳作。
     李陌也看出了几人的顾虑,当下做了详细的解释。
     水泥、砖瓦都属于基础的建材,全大唐都需要,别说再多建一座工坊,即使多建造十座、一百座,都未必满足得了全大唐的需求。
     码头更是如此,只要是靠水之城皆应有码头,不是靠水的地方,也应该修建大型的邸店,方便商货集散。
     襄汾主打的产业还是织造。
     通过大面积的种植桑田、白叠子花,提供纺织用的原料。
     有了原料,沿汾河兴建织造工坊就变得顺理成章。
     至于人手,完全不用担心。
     人都是受财货吸引,哪里可以赚钱,人自然会汇聚到哪里,随着襄汾各项工程的开建,人自然便会多起来。
     “蔡明府,襄汾以前可有码头、纺织工坊?”李陌想了解一下襄汾之前的基础情况。
     “实不相瞒,战乱之前,白某便是经营这襄汾码头的商贾。”
     “文烈家经营布行。”
     “只是因为战乱,人口萧条,生意惨淡。”
     “再加上去岁所有的精力、钱粮都用到了救灾之上,还有太平码头的冲击,正常的经营已很难维系。”
     “目前,我家的白家商号勉强还有三艘客船,三艘货船在运作。”
     “文烈掌柜则是靠收购农户的丝绸布匹也勉强得以维系。”
     白守业接过话题为李陌做了介绍。
     从他的谈话内容,李陌听出了重点。
     目前的襄汾和当初的太平没什么分别,商贾无利可图,早就迁往他处。
     老白和老陈全靠码头和布行的生意支撑着全县的生计。
     如果事实真像三人所说,那这两位也算得上当之无愧的义商了。
     “李某想去农户家里看看,不知可否方便?”
     现在的大唐以农为本,靠的就是男耕女织,尤其是在河东地区,男丁种田,女子纺织是基本固定的生产模式。
     李陌最近要筹备织造工坊的设计,他对纺织机具并不了解。
     需要亲眼看看当下的纺织机具到底是什么样子,才能有改进的办法。
     之前,他和阎立本早就想去农户家中走访了,由于李二改造皇宫的事情给耽搁了。
     今日正好借着襄汾走访,一是可以了解下大唐现有的纺织工艺,二是顺便看看襄汾的民生到底是否如眼前这三位所说。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当然可以,只是不知李长史去农户家想看些什么?”蔡琏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李陌一介书生,对纺织不甚了解,想看看这丝绸、布匹究竟是如何加工而得。”李陌也不好明说他现在还没完全相信眼前三人。
     谁知道他们是不是和襄陵的崔泉一样,狼狈为奸呢。
     “这个好说,拙荆

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唐纺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