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十三章 大变局[1/2页]

从黄巾小兵开始 凤凰笔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同。”
     朝堂上,如今除了一早跟随楚歌起兵的马忠等人,还有一路被迫降的世家之人。
     后面的世家人员一开始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大同军会有今天的成就。
     虽然归降了大同军,可每每想到大同两字,都心有阴影。
     看到一众人的神色,贾诩出列道:“不如叫大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主公字天行,替天行人道,正当其位。”
     贾诩做事的准则向来是,用最小的成本做最大的事。
     大同有革鼎世家之意,会让天下世家不自觉地心生抵触,革鼎之事可以做,却是不用时刻宣之于口,图招人恨。
     贾诩话落,就有人认同:“好,大乾这国号好,乾字暗合易道,主公再造乾坤,再适合不过。”
     大乾。
     乾帝。
     大乾王朝。
     大乾帝国。
     楚歌在心中默念了几遍,念着也觉得蛮顺口。
     见大部分人都点头同意,楚歌笑道:“既然诸位没有意见,那么国号就叫做‘大乾吧。”
     定下国号后,还要定年号。
     一众人又开始引经据典,展开讨论。
     建康、建元、建安、太始、民始、兴平、小康……
     各种年号,以及年号代表的寓意让楚歌听着头大。
     想到自己有无尽的生命,要是每隔十来年就要想个年号出来。
     另外大乾的年号还要和其他各国时间对接,想想就麻烦。
     一念及此,楚歌当即打断众人道:“年号不必多想,我大乾当与世独立,自建国起为大乾元年,之后以此类推,800年后,年号当为大乾800年。”
     “这?”
     在场的人,除了贾诩和李儒知道楚歌的意思,其他人却是一头雾水。
     不过众人见楚歌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反对。
     国号和年号的问题确定后。
     众人又开始商讨起内外制度。
     楚歌本着拿来就用的态度,开口道:“天下无有万事不移之法,我欲设立三院六部制,之后在此基础上修整。”
     张松道“主公,何为三院六部制。”
     楚歌道:“三院为中书院、科学院、监察院;六部为兵部、吏部、刑部、户部、工部、礼部。”
     说完,楚歌又耐心给众人解释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中书院为秉承君主意旨,是掌管机要和发布皇帝诏书以及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
     简单来说就是他的传声筒,需要一个听话忠心的人掌控。
     科学院主研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楚歌时刻谨记。
     监察院监察百官、巡视天下,有监察权,无擒拿权。
     楚歌不想监察院发展成锦衣卫那样拥有先斩后奏的暴力机关,在一开始就给它制定了红线。
     至于其他的六部职责,和历史上各个王朝的六部职责基本一致。
     兵部:掌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
     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
     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
     户部:掌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等。
     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接待外宾等。
     暂时定下这样的制定,相对来说就已经足够,反正他时刻在位。
     国家发展中,觉得哪种制度不好了,就可以更换。
     觉得哪种制度落后了,也可以让它与时俱进,进化就是。
     听完楚歌细致的解说,贾诩出列赞叹道:“主公天纵奇才,三院六部囊括天下事务,条理分明,此法必将行诸天下,使我大乾日益昌盛。”
     “主公大才,大乾永益。”
     贾诩话落,堂上众人也纷纷跟着拍起马屁,只恨自己没抢先。
     制度定下后,进入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封赏。
     建国称帝,自然需要大封群臣,各部也需要官员就位。
     众人低着头,等楚歌开口。
     对此,楚歌也早有准备,其实不过是把大同军各部门的领导换个称法罢了。
     贾诩、李儒变成监察院正副院长。
     张松成了第一任的中书令。
     科学院楚歌其实属意庞统,可谁叫小屁孩还小,就算有这个才能也无法服众,想到秦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第一任科学院的院长算是落在了他的头上,也算是对对方的嘉奖,等庞统长大后,如果有心科学事业,那就让后者接班。
     六部的尚书,礼部陶谦、户部糜竺、刑部法衍(法正的父亲)、工部李大壮。
     至于最重要的兵部和吏部,由于位高权重,楚歌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执掌,只能自己兼任着,然后指定副手处理平时工作。
     见状,董卓连出列道:“主公,小人常年征战,如今年事渐长,偶有力不从心之感,愿卸任军职,替主公掌管兵部。”
     董卓知道他这一卸任,算是彻底告别了过去,西凉出生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兵权的重要性,没了兵权,生死不由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楚歌笑道:“既然仲颖有心,那就由你担任兵部侍郎,协助我处理一应事务。”
     “谢主公。”
     内政官员安排好后,楚歌又对一众武将进行了名号封赏。
     自然,今天的廷议不过是初定,真正的大封群臣需要等到半月后的登基之日。
     ——
     公元前206年,大乾元年。
     这是楚歌来到这世界的第四个年头。
     他从一个黄巾小兵,成了至高无上的九五至尊。
     新年第一天。
     治下各地同一时间发布了新增的周报。
     “号外,号外。”
     “楚大人建国称帝,国号‘大乾,定年号为‘大乾元年。”
     “大乾立,大赦天下,除罪大恶极者,其余人罪减一等……”
     “陛下与民同乐,大赏天下,免百姓半年赋税。”
     小报童游走大街小巷,大乾王朝建立,楚歌登基称帝的事,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
     “陛下万岁。”
     “大乾万岁。”
     获得减刑的犯人和免赋的百姓,同时朝着洛阳方向叩拜起来。
     成都。
     东市外的临街书摊上。
     戏志才放下新买的《大同周报》,喃喃自语。
     “大同。”
     “大乾。”
     戏志才自颍川出,在江陵上的船,先是被长江上川流不息的船只惊了一下。
     很快就被秭归的繁华和与众不同再次震撼。
     经过一番了解,他才知道,原来秭归正是竹纸和琉璃的发源地。
     竹纸和琉璃给大同军带来了无量财富,可是戏志才逛了一遍市场后,和一般人有了不同的发现。
     “大同治下不缺铁器,且冶炼技术远超汉室。”
     对着店铺里的铁锅和菜刀叮叮当当地敲打了一阵,又经过一番问价,戏志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只是在市场上买卖任何东西,都需要大同户籍。
     吃饭。
     打尖。
     进货。
     出货。
     凡是种种,都需要。
     没有大同户籍,在大同治下几乎寸步难行,除非有人能不吃不喝,不和他人接触。
     戏志才无奈,只能先去官府办理户籍,让他欣慰的是,大同人实行双户籍制度,对前来办理户籍的人没有其他要求,也不用撕毁原来的户籍以示身份。
     刚开始戏志才还疑惑,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
     后来想想,这双户籍制度,几乎针对的都是大同区域外的人。
     这些人,就像他,如果办理了户籍,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承认了大同军的统治。
     办理户籍后,戏志才第一时间去大同书局购买了《大同字典》。
     因为他发现不认识大同治下所谓的简体字,在食府点个饭菜都麻烦。
     好在相比于大篆,简

第七十三章 大变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