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话说当日李元得知陈州江城等人欲要谋反,于是调兵向梁州方向集结。
李元一方面要于蓝回刘州调兵东进增援,一方面令郭州将军沈驹和尹州将军杨靖分别调兵北上,阻击江城等人的兵马,并护卫梁州京畿重地。似乎李协等人早有预料,郭州和尹州多地将军被收买,或起兵阻挡沈驹北上,或拖延杨靖调兵。总之,当于蓝带着五万大军连夜偷袭了江城等人之时,沈驹和杨靖都尚未到达预定地点。
沈驹也是难得的虎将,自然不可能被长时间阻挡的。虽然郭州的叛军并不比自己的人马少多少,但沈驹还是把握住机会,经过几场大战以后终于全歼叛军,但自己也损失惨重。当沈驹迟了近半个月之后,到达预定地点并与于蓝汇合之时,仅剩下不到五万。沈驹向来作战速战速决,但也必然损失惨重。就像这次与郭州叛军交战,歼敌十余万,自己也损失了七八万众。
至于杨靖方面,不知道是不是李协等人有意为之,并未遇到叛变,但却遇到层层阻挠或是故意拖延。尹州大军到梁州不过十天左右的路程,居然走了近一个月。不过却比沈驹好上太多了。二十余万兵马,按李元要求分两处驻扎,成拱卫京师之势。
陈州与梁州交界。
再说当日,于蓝乘夜突袭江城的人的兵马,并且大创其以后但未乘胜追击,而是选择以逸待劳,等待刘州王忠、鲁定邦和郭州沈驹的援兵。
合兵以后,于蓝知道了沈驹的情况后,也没有多说什么。而自己心中还产生了一些忧虑,于是暗中命人监视一众将领的言行。
就在两人合兵不久,李元便派尚书省左丞崔文远来传旨。内容不过是任命于蓝为护国将军、加抚顺大元帅,统领三军,并许之持节假钺,遇事不决可便宜行事。而沈驹为副帅,听从于蓝调遣。
于蓝见人马齐聚,圣旨已颁,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一举击溃江城等人的兵马。于是,于蓝下令兵分三路分别北上,包抄、围歼江城等人的主力。于蓝亲领一路,任命王忠和鲁定邦分别为左右先锋随自己出战;又令沈驹和梁信各领一路,各路先锋、谋略等自定;各路皆有兵马十万众,辎重粮草等均分。
再说,江城等人,自从被偷袭、逃亡,丢失全部粮草以后。先是收到李协等人的密函,严令谨守、拖延。于是,江城等人商议以后,又从陈州各地运来粮草以后,分兵多处,一军一城,转作防御之态。当然这一切于蓝早就通关探子打探得知,只是不加以阻挠罢了。或许,劫道抢粮,击其分兵可能取得不小的成效,但恐怕终究是难以全胜,因此暗暗放弃。决定分兵逐一击破,所以于蓝放弃进攻,等待各路援军的到来。
(2)
一日,大风纷飞,江河凝噎,蜡原银树处处
江城得到于蓝进攻自己的消息,忙问道:
“多少人?离这还有多远?”
“禀告将军,只看到漫山遍野都是,应该,应该不少于十万人,离我军大营已不足十里。”探子惊慌失措地说道。
“什么?下令,全军准备迎战。”
随后江城亲自登上高处观看,果然漫山遍野。
江城等人分兵驻守各地,于蓝也分兵逐一击之。于蓝自然是清楚江城的所在,因此亲自率兵前来攻打。拔掉这个陈州主帅,虽然无法彻底摧毁陈州的反叛势力,但可以打击他们的士气和信心。这就是所谓,兵战为下,心战为上。
于蓝虽然亲领十万之众而来,但并没有将全部兵力投到对付江城。江城不过五万人马,所有于蓝也只是用了五万人马前来,剩下五万为接应,以防变故。不过,于蓝不仅擅长偷袭,更擅长故布疑阵。他下令所有将士各负一草人在身,行到一处无人之地便立下,自己再前进。这样,在大雪的掩盖之下,身在远处的江城等人自然分辨不清。于蓝不急着与江城交手,因为江城是依险扎营的,易守难攻。所以于蓝决定先迷惑江城,然后又故意让他发现,使得他放松警惕,出营交战。
只见,于蓝命五万将士负带草人出战,逐步靠近敌营,但又不走得过近,以免遭到箭矢。众人放下草人不久,于蓝便鸣金收兵。众人退去,而五万个草人仍旧立于雪地之中。这一切,江城自然看在眼里,心中已有猜想,但见对方也有四五万人,却不敢追击。
夜里,于蓝命人将全部草人放倒在地。第二天早上,雪人已经尽数被大雪覆盖,远看几乎看不出丝毫踪迹。于蓝又命五万人出击,缓步走近江城的大营,而这次却没有背负草人。于蓝昨晚便令其中两万五千人身披草衣,行至靠近敌方大营时便停下并站着不动,第一次鸣金之时也不得妄动,当听到第二次鸣金之时便立即攻向敌方大营。
只见,于蓝也像昨天一般下令鸣金收兵,只见没有接到于蓝暗中安排的一半兵马全部退了回来。又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江城,心中更是迷惑。江城连忙问身边的一个谋士:
“先生,可知这个于蓝搞的是什么鬼?”
“古人用“减灶法”迷惑敌军,使人大意,引人追击。显然这个于蓝用的也是这一套,不过他用的是草人。”
“那我是不追咯?”
“他明明有五万人,现在只用了一半人来此“演戏”,显然还有一半人在前面埋伏,等着将军你去呢。在下建议,不宜追击。我军据险而守,易守难攻,不宜轻进。”
“好,我听先生的。”
远处的于蓝见江城并未追赶,只露出淡笑,未出一言一语。等到两万五千人马前部退回大营之后,于蓝便下令道:
“全军听令,绕道东边森林,攻打下一个城。”
“什么?”自然有很多人不解,一名副将忍不住发出疑问。
“没听到吗?全军绕道东边的森林,马上!”
于是于蓝带着两万五千人马开始向东边的森林进发。这一切,江城自然也是掌握。于是向谋士再问道:
“先生,这于蓝打算放弃这里,绕道北上,我该如何?”
“后面也是我们的人,等他走一段以后,我们立即追击,同时发信号给北边离我们最近的陈将军,让他们来支援。我们将他们逼向北,然后夹击。”
“好,就这样办。”
其实于蓝一直在担心装作草人的兵士,在这样的雪地里最多支撑半个时辰不动,所以他心中希望江城快点出兵,不然他只能放弃这个计划,另想他法。
于蓝自然是心急,江城却比于蓝更心急。也许是自身性格使然,还是曾经惨败于于蓝的缘故,不到半个时辰,江城便亲领大军追击,仅留下几千人驻守大营。
“鸣金,全军南撤,回到先前扎营之地。”见此,于蓝忙下令鸣金。
于是,于蓝带着人马南撤,与江城交战不到一回合便继续南撤,且战且走。而江城认为这是时机,于是穷追不舍。虽然江城人多,且都是精兵强将,但都拦不住一支要逃跑的兵马。
虽然于蓝“匆忙”逃窜,但有条不紊,很快便回到先前扎营之地。原来于蓝早就吩咐好,如果他领军北上,且江城出营追击以后,王忠和鲁定邦则带领的另一半人马立即赶到此地扎营、接应。
“不好,有埋伏,全军撤回大营。”江城追到离王忠等人不远便发现了这一切,匆忙止于追兵,并下令撤军。
这次江城逃跑,于蓝则是全力追赶。当江城带着大军回到大营外却发现大营军旗已经全部更换,而迎接他们的则是上万发的箭矢。
(3)
话说,江城遇伏急退,赶回大营,不料大营早已被于蓝手下兵马占领,并以箭矢相迎。原来于蓝暗中安排装作草人的兵士,在于蓝第二次鸣金之时突然攻向江城的大营。江城的大营只有三千余人的驻守,虽然据险相守,但毕竟众寡悬殊,坚守不到两刻便被攻破。守军大部分被杀,少数被俘。按照于蓝安排,换上旗帜不久,便见江城归来,忙下令放箭。
江城见此大呼中计,马上带着兵马绕道北上。不过这次江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刚受到一轮箭矢还未回过神来,于蓝的追兵便赶到。江城见此,也顾不上其他人,自己带着心腹数骑继续北逃。在混战之中,于蓝也不好追,只能看着江城逃去。于蓝带着众人一边砍杀一边劝降,经过一个多时辰的追击和砍杀。歼敌三万余人,近一万人投降,但还有少数人马逃去。
随后,于蓝下令打扫战场,留一万人驻守在江城的大营。将所有降兵的兵器收缴并教育一番后便让他们各回各家。至于校尉以上等将官,押回京师交由李元处理,于蓝便不过问。去除死伤、奉命作他用及留守的将士,于蓝最后只带着八万人马继续北上。其实之前的分兵,于蓝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考验王忠和鲁定邦两人,此战以后于蓝便真心相信两人,不再分兵。
之后又一个月。
战端本是隆冬起始,现在天气自然更冷。但令于蓝担心的不是天气,而是李协的阴谋。这一个月里,于蓝带领着大军一路北上,战必胜攻必克,江城等人几乎是无处容身,交战不多时便开始逃窜。
而沈驹和梁信带领的另两路兵马,同样是势如破竹,一个月中连克十数城。一个月间,三路军马,横扫了陈州一半以上的土地,共歼敌和俘虏二十余万。逼得江城等人带着十万余人流窜于陈州东北山间。也正是如此,江城凭借天时地利,一味死守,于蓝等人实在无法可行。
而早在数天以前,李元便差人来给于蓝等人传旨。大意是,陈州兵乱久已,朝廷正义之师征伐一月有余而未见结果,朝中大臣蠢动,四境百姓失心,希望于蓝等人不要令皇上失望,让朝臣百姓不安,尽快收拾叛军,平定叛乱,安抚陈州及全国百姓。
接旨不到十天后,李元又传旨,大意是,若不能在接到圣旨十天内全歼敌军,将在其他州郡调来兵马相助。再次接到圣旨后,于蓝心中又担心起来。
其实,李元在发旨给于蓝等人之时,便已经联络好部分州郡,要他们做好发兵平叛的准备。李协等人控制的齐彭两州自然也收到命令,而得到这样的消息,李协等人也是兴奋不已。
心中越想越不安的于蓝,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阻止李元的决心了,他也明白李元在宫中受到的压力。他也没有回信或上折阻挠,而是决定留下沈驹、王忠和鲁定邦三人继续带领十五万兵马继续与江城相战,逼其出来决战。而自己只带着梁信和一万骑兵不顾皇命擅自赶回京师,因为他知道李元肯定已经下令各地发兵陈州了,已刻不容缓。
(4)
话说于蓝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阻止李元的决定,而心中又对京师和李元的处境感到不安,因此留下大部队,自己仅率领一万骑兵赶回京师。虽然于蓝等人日以继夜,少有休息,但其他人不是于蓝不可能真的长时间不眠不休不饮不食,因此耽误了不少时间。当于蓝带着一万骑兵赶到离京师不足百里时,已过去六天,而且此时还得到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
一日中午,于蓝等人来到一处离京师不足百里的驿站,听得不少从京师方向逃出的人们说道,李协等人谋反,已经包围了京师。于是,于蓝命令众人立即起行,入夜之前必须赶到京师。此时是隆冬时节,酉时便入夜,所以于蓝打算两个时辰奔赴百里之外。
几天前,李协等人终于收到了期盼已久的李元诏令,克日起兵,赶赴陈州平叛。李协等人便传令给所有已经买通或受控制的军官将领,要他们按照常态起兵行军,当到达京师附近时,立即占领京师附近的城池或要道。就这样,不到三天的时间了,李协等人的叛军合计百万,包围了京师三层,方圆数十里。朝中得知此消息,无不震惊、慌乱不已。李元也感到不安起来,叛军居然达百万之众,且已经将京师包围数层,诏令不出、消息不行,恐无勤皇之兵。但李元岂是坐以待毙之人,他一方面马上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并暗中派打探消息并试图传令给于蓝、沈驹等人。一方面下令京师全部卫兵及禁军组成联合军,共同守卫,还通过临时募兵和号召百姓一同防卫。就这样,李元几乎全部控制了京中近三十万兵马,居然抵挡住了李协百万大军的连日进攻。
李协等人方面虽有百万之众,但他们知道若不速战,恐怕其他州郡援兵达到就不好办了。其实就在起叛之初,李协等人便已经遭到杨靖和其他一些没有被收买或控制的地方将官的军队阻击了。李协等人一方面集中大部分兵力围攻京师,一方面下令其他兵马打击、歼灭阻击的兵马。所以,现在的状况是京师周围不足二十里是完全属于李协等人的势力。外围全是勤王和忠直之臣的援兵和叛军的交战之所。烽火所至,百姓受难,一时间京师附近、甚至大部分梁州地区都陷入了战乱,百姓逃离
于蓝管不了太多,一路带兵直奔京师,沿途遇到一些叛军则速战歼灭,若遇上勤王或地方援兵则收编。当于蓝赶到李协的包围圈时,不知不觉已经佣兵十万众,但还是敌众我寡。因为带着不少是步兵,所以于蓝赶到包围圈时已经入夜,四下漆黑,但可见火光点点,应该是叛军的篝火或灯火。
时不待我,于蓝决定冒险一试,直接进攻,穿过包围圈。于蓝先说了几句大义凛然的话,然后下令全军誓死卫国保民,奋力突破包围圈。突然全军士气一振,跟着于蓝勇往无前,直插敌军大营。于蓝直接拔出宝剑,运功便劈,剑气飞出数丈以外,遇上兵马无不分尸断首。于蓝乘夜突击,就是为了争取时间,否则让李协等人反应过来调兵救援就迟了。
虽然于蓝武功非同一般,将士们无不坚定且士气高涨,但李协包围圈的全是精兵强将,岂会轻易由得于蓝通过。
经过长达两个多时辰的苦战,最后于蓝只带着剩下的不足两万人马来到了天华城外。虽然守卫京师的将领们不一定都见过于蓝,但无不知晓其名号,
第27章 天下为战难瓦全,旷日祸劫见转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