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蓝大败西戎的消息,不过一个月便已传遍天下,传到京师仅用了十多天。
京师,皇宫议政殿中。
“诸位爱卿,大喜啊!大幸啊!于卿九战击退敌军,使之不敢再犯,四海从此安宁。”李元大喜,高声道。
“是啊!是啊!”众人见皇上如此愉悦,自然附和一番。
“于卿大功,不知该如何赏赐,诸位可以提议?”李元又道。
“于将军仅凭八千骑,五日赶至天门关,九战皆胜,使之怯而退。于国,平定西戎,震慑四方,使天下安稳。于民,逼退敌军,救得齐州及天下,使万民免于战火。此功甚大,当重赏。”李老上前说道。
众人听得李老此言,心中想法不一,而李元却是大喜。
“吾皇,不如就赏万金,官升三级。”南宫路上前说道。
南宫路为监军,本应和于蓝同去,但却以调集兵马,统筹粮草为由,改与李铭同去天门关。两人路不及三一,即收到于蓝大胜敌军之信,又获皇上李元班师回朝之旨,不日回到京师。
“吾皇,南宫大人有理!”周河上前道。
“吾皇,此不妥。于将军功大而赏少,他日岂有舍身忘死之人,奔赴国难?”李老又道。
李铭斜视李老,很快又恢复正常。
“丞相,所言甚是,于卿功盖前人,居功至伟,不可赏不符功。不知丞相认为如何赏赐?”李元道。
“于将军已是三品侍卫,若连升三级,已属超品,不如就兼擢为中书省侍郎,赏万金,赐食邑三千。其与臣之外孙女相恋,乞求皇上为之赐婚。”李老说道。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连知晓其中不少事情之李铭亦是惊讶,李老居然于朝堂之上,求皇上为于蓝和自己之外孙女赐婚。
“诸位爱卿,认为如何?”李元看向众人问道。
“于将军功高,当此。”除了周河、任维等少数人,其余人等皆说道。
“就这样安排吧。朕下旨赐婚,但边关初定,需于卿镇守些时日,待其归来时,再让其完婚。”李元看了看周河和任维,见两人无言,于是说道。
“谢吾皇!”李老恭声道。
“吾皇英明!”众人附和道。
(2)
与京师相比,早些时日,即大败西戎之后几天。
天门关内,大将军府,议事厅中。
“此次大败敌军,使之不敢东来,于将军居功至伟,在下已用飞鸽传信于朝堂。不日便可收到嘉奖于将军之信。”韩援说道。
“此乃诸位之功,在下不敢居功。”于蓝说道。
“于将军谦虚了,若没于将军,天门关必破,天下将岌岌可危。”
“此仗全赖众人之力,若无韩将军坚守,我等也难以成就功名。但在下有一事不懂,为何前些时日,不用信鸽传信?”
“戎族之人善驯养鸟兽,战之初,我就用信鸽传信,放出不久便见被戎人所养之苍鹰擒去,数次皆未能传出信息,不得已方才派人骑马前往京师报信。今日戎人败去,所养苍鹰等同去,方能以信鸽传信。”
“原来如此。”
“既然如此紧迫,为何不向齐州求援,却远走京师?”于蓝又问道。
众人相视,似不解于蓝所言。
“于将军入朝不久,任命时短,朝中许多制度不明。”韩援不愧是为官任将多年,顷刻便知其中原委,对众人说道。
“的确,在下乃今年春试之武举状元,为官不过一月,初次任将。”
“这……不会吧?”众人听后皆是惊讶非常。
“于将军年轻有为,得吾皇信任。”韩援也十分惊讶,说道。
“天门关乃我李国之西门,守将皆是吾皇钦命,而齐州兵马归齐州州牧统管,若要救援天门关需吾皇批准方可。既然皆需吾皇批准,不如直往京师,面见吾皇。”
“的确。”于蓝细想,如此制度不便,但还是点头回到。
“于将军,不如先留下,待吾皇旨意。一为修整,二为防戎人突袭。”
“在下正有此意。”
(3)
此间太平,自然不需时时议事,不久于蓝便回房。
回房前,于将八千骑中所有队长招之房中。
于蓝房内。
“此次,大败敌军,诸位皆有功,回朝后我定当亲奏吾皇,为你等请功。”于蓝对八位队长说道。
“全赖元帅计谋,我等不敢居功。”众人听到于蓝之话,十分吃惊。古往今来,哪个主将会将功劳加给部下,哪个不是揽功。众人皆是真诚道。
“众人之功,此言先行放下,我欲知你等各队人马伤亡情况。”
“此仗全赖元帅盖世谋略,未卜先知,使我等以少胜多,伤亡亦少。我壹队伤者不过百人,死者不足二十。”壹队队长朱达说道。
“我贰队伤者与壹队相近,死者十六人。”贰队队长刘义说道。
“我叁队在九战中,多任先锋,伤亡过半,死者近百人。”叁队队长林山说道。
“叁队大义。”于蓝说道。
“我肆队多辅攻,仅一人受伤。”肆队队长郑巳说道。
“我伍队伤者五十,亡者十五。”伍队队长颜武说道。
“我陆队伤者一百又八人,十六人重伤不治。”陆队队长吴柳说道。
“我柒队十人为国捐躯。”柒队队长尹齐说道。
“我捌队多为后应,未有建功,辜负皇恩,无一人伤亡。”捌队队长梁霸说道。
“我等俱为一体,功过如一,不分先后。伤者善养,亡者记录并将名录予我。此皆是英雄,我自会奏请吾皇,为之立碑写传,抚恤其家人。”
“元帅真义也,我等能为元帅驱驰,实乃我等之幸。”
“我等皆是人,我也父母,此乃常情。”说话间,于蓝想起自己父母惨死,泪水盈眶。
“元帅……”众人见于蓝泪下,亦十分动容,泪如雨注。
“你们下去吧,把之前翻山偷袭那百人招来。”于蓝很快止住泪水,于是说道。
众人很快退去,其后又有百人来到于蓝房前。于蓝房内自然不能容下百人,只得于房外院落中站着。
于蓝房外院落中。
“诸勇士皆英雄也,此战当领头功。”于蓝看向众人说道。
“皆是元帅良谋,方能成此大功。”众人齐回道。
“你等百人皆是百中选一之勇士,回朝后,我将奏请吾皇,为你等记功。我还想成立一支部队,由你等组成,太平则藏于军中,为难则奔走于军前敌后,建奇功。”
“我等愿听从元帅调遣,誓死效忠。”
“好!此事回京再议,你等先行回去,待吾皇旨意。”
“是!”众人离去,于蓝亦回到房中。
(4)
自戎人败走后,于蓝留在天门关候旨已有半月。期间于蓝多行走去军营,闲时游走于天门山前后,尽览风光。而朝廷则迟迟未有旨意到来。
又半月,圣旨依然未至。其实朝中早已商量已定,只是皇帝李元迟迟未肯下旨而已。一拖再拖,不得已,满一个月方下达旨意,令于蓝等人班师回朝。
今日,韩援请于蓝至其院落作客,于蓝应往。
韩援院中。
此虽无奇花异卉,但也是草木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韵味。
“于将军,戎人退去已有一月,此间太平无事,今日特请一叙,品茶闲谈。”院中有一方石桌椅,韩援和于蓝对坐。韩援煮水泡茶以待于蓝,并道。
“多谢将军。太平无事,甚好!”于蓝恭敬接过茶杯笑道。
“朝中知晓此间之事,我想不日便下旨召回将军,今日就当是提前为将军送别。”
“但愿如此。”于蓝心中有一番念想,只是淡淡回道。
“此间只有你我二人,若有何话,但说无妨。”
“将军难道有事要吩咐在下?”
“岂敢,岂敢。你我虽共事时短,但我深知将军是善谋善断、明辨是非之人。”
“将军何以见得?”于蓝听后细想片刻问道。
“感觉。”韩援看着于蓝说道。
于蓝也看着韩援,并未回话。感觉是一种既莫名又十分肯定的认识,无法说明。
“在下有一事恳求。”韩援接着说道。
“客气,有事不妨吩咐,在下必倾力而为。”
“那我就说了。将军可知如今是何家之天下?”
“将军为何如此问?”
“世人皆知天下乃李家之天下,但此李家非彼李家。丞相中书省中书令李安权倾朝野,又结党营私,朝内朝外皆有其门生或亲属,其更是手握九州军权,国之危矣。”
“此事我全然不知。”于蓝久居山中,进朝时日不多,自然不知,但先前朝中议事已见端倪。
“此事不可怪将军,毕竟将军为官时日甚短。”
“将军告知我此事,欲托何事?”
“丞相李安权倾朝野,诸臣不敢与之相争,皇上亦是畏之三分。此间虽未引发兴亡大事,但长此以往必使得法度不行,贤士离散、百姓不从,家将不家,国将不国。”
于蓝沉默。
“我与李安早年有隙,虽未起杀人之心,但将我迁至此镇守边关,此生难以回朝,更难再见皇上。此次将军回去,望你以此事告予皇上并戒之,他日可能还需相助肃清朝野。”
“此事我定当尽力而为。”
两人又继续谈论了一些琐事,如于蓝之出身,于蓝之所学及国家之形势等等。至黄昏,于蓝告辞,韩援送至门外,两人才别过。
(5)
又数日过去,朝廷意旨传至,召于蓝及八千骑回。
天门关外,往齐州官道上。韩援率数将及百余骑送于蓝等人。
“将军,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请回吧!”于蓝对韩援恭手道。
“珍重!”韩援自然不是拖泥带水之辈,虽有遗憾,但依旧恭手别道。
韩援等人目送于蓝等人离开,直至难以看见方回关。
于蓝此次乃凯旋而归,自然不如从前救援边关一般匆忙。于蓝等人一日不过一二百里之速回朝。也没有像从前般慌不择路,多走山野近道,期间顺官道而行,路过不少城县,看尽沿途风光民俗。
历时一月半,于蓝等人行至京师城外十里,只见皇上李元亲率百官来迎,甚是令人惊奇。
其实李元在颁旨令于蓝等人回朝后,便令人时刻探知于蓝等人行程。在于蓝离京师百里之时,李元便亲率百官出城十里相迎。
于蓝眼力超群,此事自然看在眼里。
于蓝据李元百步便下马,其余等人皆下马。于蓝快步走向李元,从者跟上。
“吾皇万岁,臣不负皇恩,为国出力,实属荣幸之至。今日吾皇亲率百官相迎可见皇恩浩荡,臣惶恐不知该如何报恩。”于蓝据李元三步便行礼,并说道。
身为人主,承天子之名,如同百姓之父母。今日竟为于蓝亲率百官出城相迎,令于蓝又惊又喜,此人并非庸人。
“爱卿为国忘身,奔赴万里,守关破敌,救万民于水火,功高至伟,当如此。”李元忙上前扶起于蓝,并说道。
“臣深受皇恩,饱食君禄,当为社稷百姓舍身忘死。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蓝加重语气道。
“此子厉害!”
“此子不识时务。”
“”
百官听到于蓝此言,心中所思不一。不少官员心感惭愧,低头沉默。
“好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元笑道,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李元此时觉得于蓝不如从前那般,也许是可用可托之人。
于蓝跟随李元回城,李元以征战辛苦为名,让于蓝等人回家休息数日。至于,事关于蓝赐婚之诏并未立即颁布,李元还在考量。于蓝自然不知此事。李安却心有不快,欲进言而又止。此事便放下。
李元亲率百官出城十里迎三品御前侍卫兼平戎大元帅于蓝之事,很快便传遍天下,史册亦有笔墨。
书记:大李七十一年,三品御前侍卫兼平戎大元帅于蓝奉诏征贼,九战九捷大破西戎二十万众。归,皇李元亲率百官相迎,传为一时佳话。
(6)
李元恩准于蓝回家休息三日,三日后再回宫当值。
于蓝虽官拜三品,实为无权少俸之位,所谓太子太傅不过是虚职。并未如其他高官大员有朝廷敕造或赏赐之别院,于蓝依旧只是住在先前所买之旧院中。
第三日,于蓝休息最后一日。正当于蓝准备外出之际,一个身穿宦官服饰的人,带着十数名铁甲卫士前来,并停在于蓝跟前。
“于大人,接旨!”此人停在于蓝前,便拿出一卷金黄卷轴,显然就是所谓“圣旨”。
“臣接旨!”于蓝一惊,并不知何事,只得接下。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三品御前侍卫于蓝破敌有功,晋为一品御前侍卫(独此一人,并无先例),加封卫国将军。卿之大功非封赏可显,特赐丞相李安之外孙女孙雅芳予你为妻,钦此!”太监很快便高声朗读
第4章 功成名就引妒火,天赐良缘遭劫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