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朝中风云边关雷,九战从此四夷服[1/2页]
古来万事东流水
梁道然
(1)
于蓝获得武举状元之事,自然是很快传遍朝中上下,个中细节也被不少人知晓,闻之无不惊叹。皇上当即下令,于明日早朝召见武举三甲。
于蓝等人收到消息后,都回到原处等候,于蓝自然是回客栈。此时于蓝早已名动京师,回到客栈已被众人簇拥,或问聘、或送礼。于蓝并未理会,只是一一礼拒,借口回房休息。
于蓝并未想今日或明日之事,他现在只是在想该如何查探父母命案真相。此事必与朝中官员有关,于蓝只能是见一步走一步。
一夜安稳。
翌日早。宫中一太监及数名侍卫一同前来请于蓝上朝,于蓝跟着前往宫中。期间那太监教了许多关于宫中和朝上礼仪和注意事项,于蓝一一领悟,并致谢。
很快,于蓝一行就来到宫门前,于蓝感受到其气势恢宏,但还有种令人窒息的感觉。一行走进皇宫,穿越许多伟殿宏阁,赏尽奇花异树,终于来到了最宏伟的宫殿——议政殿。议政殿乃早朝之地,地方官汇报地方事务、朝臣相议、皇上决策之所。
于蓝来到殿外,那太监示意等待。一是要通报,二是要待此次武举之榜眼及探花。很快,榜眼李铭、探花林斌具至。李铭深看了一眼于蓝,三人并未交流。
“传今科武举三甲进殿。”俄顷,三人听到殿内传出一道呼声。
于蓝三人由一名太监引入殿中,三人皆是下跪山呼:“吾皇万岁!”。
三人自然都是受到太监的教导,进殿后并未抬头观望皇上,只是低头缓进。
“平身!”于蓝三人仍未抬头,听得上方传来一道声响,只是缓缓站起。
“谢皇上!”三人站起后作揖到。
“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于蓝三人只得缓缓抬头,将视线投向前方九阶龙庭之处,但目光依旧不敢放肆。于蓝细看皇上,只见一名身穿金黄龙袍的青年男子,应该还不到三十。此人双目圆大而明亮,鼻梁高,胡须少许,脸容威严,年纪不大但显然异常成熟。但偶尔间又浅露出一丝不明的笑意,让难以捉摸。
“不错,此次武举三甲远胜往日,朕甚是满意。”皇上李元笑道。
李元即前皇帝李恒之长子,昔日之太子,于蓝之父刘志成之学生也。
于蓝三人皆垂首以待,并未发言。
“列位,此次武举三甲当如何封赏?”皇上李元又道。
“吾皇,当按先例,状元者留于宫中,充皇上侍卫,任太子太傅。其余者,应授将军,戍边守远以报皇恩。”吏部尚书赵安上前道。
“吾皇,微臣以为,太子太傅已有三名之多,不宜增添,不如一同授予将军之职。”兵部尚书南宫路上前道。
“吾皇,南宫大人所言甚是。朝内冗员甚多,不宜增添。”此时工部尚书诸葛鹏看了看南宫路,上前微微笑道。
“哼……”南宫路低哼一声,两人关系不言而喻。
“吾皇,老臣以为,应按先例,太子太傅不畏多,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况吾皇身边侍卫不多,当留一人保护皇上。”于蓝先前并没有细看朝上众人,突然听到一道熟悉的声响,侧视寻之,原来是当日所救之李老。于蓝当然知其实为朝中高官,但并不知其身居何位。
“丞相认为按先例?”皇帝李元疑声道。其实李元亦认为朝中冗员甚多,不宜增添,但想不到李老竟如此说道。
于蓝一听,甚是惊讶。想不到李老居然是丞相。于蓝又细会个中因由,李老有报答于蓝之意。
“吾皇,丞相有理。”当李元刚出口,还不待李老回道,已有不少人争相言道。
于蓝细想,“李老在朝中位高权重,党鹏甚多,可谓是翻手风云,一呼百应。”
听得如此之多人拥护李老,先前的南宫路、胡俞等人皆缄口不言。
“既然百官皆认为如此,就按先例办吧。”皇帝李元显得有些无可奈何,只好说道。
“三人听命。今科武举状元于蓝赐封三品御前侍卫,兼太子太傅,赏万金。”李元接着道。
“谢主隆恩!”于蓝记住先前太监的教诲,下跪谢恩。
“今科武举榜眼李铭赐封五品散骑将军,归镇北将军麾下,即日启程赴天阴山,为国戍边,保卫刘州。”
“慢!吾皇,边境安宁,无须再遣将戍边,不如留在宫中任职,以保皇城安稳。”听得李铭将遣往刘州天阴山,李老上前道。
“李大人,李铭乃是汝侄,当避嫌,此不免使人怀疑大人有护短之心,又罔顾国法。”丞相尚书省仆射周河上前道。
“此乃事实,身正不怕影斜,我纯属以事论事,不怕被小人怀疑。”李老看着周河,淡淡回道。
“好了。李丞相所言甚是,周丞相有些过虑了。就按李丞相之言办。”李元自然是知道两人不和,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于是说道。
“吾皇,不如就把三人都留下吧。”李老接着说道。
“哼……”殿中众人相互对视,意味不明,但都缄口不言。周河冷哼一声。
“既然如此,那就都留下吧!”殿中百官的言行都一一皇帝李元收在眼里,说道。
“李铭改为五品御前侍卫,赏金八千。”
“谢主隆恩!”
“今科武举探花林斌赐封五品御前侍卫,赏金五千。”
“谢主隆恩!”
“你三人皆明日赴任。”
“遵命!”
“今科武举三甲封赏已毕,至于其余进士,由三省商议决定,由吏部及户部办理。若有事可启奏,无事退朝。”皇帝李元道。
“退朝!”见阶下百官无言,李元说道。
“退朝……”一太监听到李元道退朝于是山呼。
“恭送皇上……”众人见李元退入殿内,齐山呼。
“恭喜状元爷啊……”见李元彻底进入其中后,不少大臣向于蓝道喜。其中不少都是献媚、奉承之辈,心怀各种目的。
“同喜!”于蓝一一恭手回道。
“于大人,真是年轻有为,国之栋梁,日后定当成为我朝中流砥柱。”李老走向于蓝,当着众人自然不会称呼于蓝为恩公,说道。
“李丞相谬赞,折煞下官了。”于蓝自然也打一下官腔。
“于大人,可否愿到寒舍做客?”李老说道。听到李老如此说道,其他人等皆是一惊,难道其还要攀附一名新晋武举状元吗?但众人都不敢说什么,而想邀请于蓝之人皆是暗自放弃。
“若李丞相不嫌下官低微,下官自当遵命。”于蓝知道是避无可避,只得答应。
听到于蓝答应,众人只得退去。
“请!”李老请道。
“李丞相先请。”于蓝自然不敢先行。
李老于是向殿外走去,于蓝相隔数步跟在其后。
(2)
走出宫门,李老邀于蓝同上马车,于蓝只得应允。
马车缓慢驶过京师繁华的大街,于蓝不时观看车窗外的景色。不到半个时辰,马车驶到城南的一所宏伟富丽的大宅外,只见大门上书“李府”二字。于蓝知道此是李老之家,即丞相府。
期间李老偶尔问到于蓝一些往事和打算。于蓝只道是山野之人,往事无几,往后效忠朝廷,报效皇恩,以图光耀门楣。
两人下车,于蓝跟着李老走进了这座全京师最富丽堂皇的宅院。
“上茶!”进入大堂后,李老吩咐下人上茶。然后两人各自坐下,李老上座,于蓝下座。
“真想不到,昔日山野相遇,今日竟是如此景象。”李老笑道。、
“的确,请李老恕罪,小子不知李老身份。”
“不提你对我家有救命之恩,所谓不知者无罪吗。”
“不知李老今日请小子来此,所为何事?”于蓝当然不相信李老只是请自己来作客的。
“你知道李铭是何许人也”?
“请李老恕罪,小子并不知道李铭乃是李老之侄。不过即使知道,吾也……”
“你也不会手下留情?哈哈,此非吾欲说之言。”李老接着说道。
“……”于蓝看着李老,并未发声。
“你知道为什么吾要让吾之侄儿参加武举吗?凭老夫在朝中的权势,欲要为他某取一官半职,实属易如反掌。”
“是人言可畏?”于蓝试探道。
“不仅仅如此。他是吾侄儿,吾从小教导他,看着他长大,他拥有怎样的实力吾甚是清楚。此子虽非将帅之才,亦非庸人可败之。”
于蓝沉默,仿佛知道李老想表达什么。
“吾观你与他之战,不到三个回合,你便可胜之。可见,你的实力远非他可比。”
“请李老明示。”于蓝也知道李老只是在铺垫。、
“不急。吾欲言,你较吾侄,武功深藏顶绝,睿智明辨博远,他日成就必远超吾侄。且你有恩与吾家,吾几欲报之,一时未知如何。今日吾细想,决定将吾之外孙女嫁与你,一是报恩,二是为吾外孙女寻一佳婿。”
“出来吧!”还不待于蓝反应,李老对厅外喊道。
只见昔日之清雅少女缓步走进大厅,看了看李老,又看了一下于蓝,便低下了头。细看,便发现其洁净嫩白的脸颊上染上了一丝淡淡的绯红。
“公子有礼!”少女盈盈曲腰微笑行了一个常礼。
于蓝也看了看少女,脸上淡淡脂粉,衣着华丽而淡雅,只觉较之昔日,愈加清雅动人。于蓝顿时想起一首诗,甚是符合此情此景。
淡淡脂粉绕,
盈盈水蛇腰。
青丝抱素裙,
绝色难尽道。
“小姐有礼!”于蓝无奈回礼。
“李老错爱,小子年纪尚小,刚得功名,欲报国建功,未有成家之念,望李老收回前言。”
少女听到于蓝此言顿感失落,但并未发言。只是绯红的脸色,顿时恢复正常。
“你已及冠,吾孙女亦过双八年华,年十有七已。而成家不碍于报国建功,甚至还有助于。难道你觉得吾这外孙女不配?”
于蓝看向少女,少女连忙低头避开目光。见此,于蓝只好说道:
“不敢!小子确未有成家之念。况婚姻之事,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岂可儿戏。”
“是老夫鲁莽了。”李老细想,也的确如此。此天下欲与其附亲者不计其数,况自己外孙女国色天香,人皆传言京城第一美女也,不可能有不欲与之成亲者。心中便生起一计,只是表面上说道。
“此事在下先行禀告父母,若父母同意,李老不弃,小姐不嫌,此事就交予良媒前来提亲。此合情合理又不背礼。”于蓝当前要务是查清父母一家被杀真相,儿女私情未欲谈论,于是想出此借口答道。
听到于蓝此言后,少女心如鹿撞,不知所措,只是偷偷看一眼于蓝,并未出声。
“好,就按此来办。”李老笑道。
“午时将至,不如留下一同共餐?”李老看看天色,接着道。
“小子今朝才被赐封官职,明日须赴任,此间当一一准备,今日无暇与李老共餐,择日如何?”
“既然如此,吾亦不勉强。你两有何话边说吧。”李老看看两人便说道,说完便走出大厅。
“小姐,冒犯了。吾需准备甚多,就此告辞。”于蓝知道自己有些伤人,道歉并告辞道。
“小女子叫孙雅芳,以后便叫雅芳吧,不要称呼小姐了。今日非你之过,是外公急躁。”
“多谢小姐……雅芳见谅。”于蓝改口道。
“于蓝,以后我可以称呼你为于大哥吗?”
“可以。”
“于大哥,既然你有事,便先走吧,改日再聚。”
“告辞,保重。”于蓝别过孙雅芳后,就径直回客栈了。
(3)
路上,于蓝并未细想李府之事,只是考虑日后居所之事。于蓝虽有万金,但其非浪费钱财之人,而常住客栈显然不可,只得找人买一处府邸。
于府,于蓝在询问数人后,在一地主手中买下一处位于城东的旧府邸。所需费用不过百银,“于府”匾额不过数十文而已。府邸乃四合院,前后不过十数丈,房间不到二十间。显然这与一名三品官员府邸相差甚远。于蓝并不在意,或许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吧。
此时,丞相李府。
李老坐上座,李铭垂手站立于其前。
“伯父,侄儿不懂为何?武状元之事……”李铭说道。
“此事不必再提了,你技不如人,况那于蓝的确是可造之材。”李老打断李铭说道。
“这正是侄儿不解之处,侄儿虽技不如人,但依旧可以获胜。”李铭右手在颈前一抹。
“你只要知道一点,于蓝对吾家有救命之恩。有些事我不愿多说,但你一定要记住。”李老突然狠戾说道。
李铭了解李老,其虽狠辣,但有恩必抱。李老是在提醒自己不可妄自报复。
“侄儿明白!”李铭恭声道。
“还有,吾欲使之为一家人。”
“啊……”李铭并非愚笨之人,自然是懂得李老之意。
“吾老而无子,且愚婿难成大器,倘若你两人同心同力,天下依旧在李家。”
“侄儿明白!”李铭自然明白此李家非彼李家。
(4)
翌日,早朝。
于蓝着深黑劲装,佩长剑,立于右侧门外,距龙庭十丈有余。议政殿不得带兵器入内,所以护卫皆立于外。于蓝耳聪目明,虽远而清晰可辨,一字一言皆了于胸。
太子太傅不过虚衔,但御前侍卫确实实实在在的。况且于蓝被安排在极为重要的议政殿四周守卫,可以看得出李元别有用心,且不说。
皇帝李元细听大臣回报属地情况。不少大臣建议多修水利、路桥,减赋养民等等。
早朝如往日,形形色色,大同小异。
“众卿还有何事要秉?若无事可退朝。”李元说道。
阶下众臣皆无言。
“那就退……”就在李元将要说退朝之时,突有一身穿戎甲,风尘仆仆,年若而立之兵士慌忙闯进议政殿。
“吾皇,边关告急!”兵士下跪并匆忙打断李元道。
李元及殿内大臣皆是一惊,于蓝听后一阵莫名,但同样惊讶。
“慢慢道来。”李元接着道。
“西方戎族首领天狼,亲率二十万大军,攻我齐州天门关。我军三日九战九败,战士伤亡惨重,虽有天险可守,但也只是下策。贼兵围困,关内余粮已不足百日,吾奉大将军韩援之命,八百里加急进京求见吾皇,通秉战况,请求发兵解困。若天门关失守,齐州将生灵涂炭,天下将战火连绵,万民将困于烽烟。”
“此事甚急,诸卿可有良策?”李元听后更是惊讶,想不到看似太平的天下居然已岌岌可危,忙问道。
“微臣愚见,可调镇北将军关同前去天门关救援。”兵部尚书南宫路说道。
“不可,吾皇,远水不救近火。此去天阴山千里有余,再赴天门关,前后需时数十日。还需整兵运粮,一来一往,天门关早破。”户部尚书宋国忠说道。
“吾皇,臣意,应调梁州之兵救齐州。”工部尚书诸葛鹏说道。
“此话有理,但梁州及京师并无可堪此重任的良将,其余将领多守关戍边,调遣需时。”礼部尚书陈良说道。
“今科武举三甲俱在京师,此战正可用。”李老突然说道。
“此战势大,动及国本,怎可混乱用兵任将。今科武举三甲尚须磨练,怎可轻易上阵?”周河看着李老说道。
“正是需要磨练,因此才让他们上阵。杀敌建功以报皇恩。”李老答道。
“臣认为,周丞相此法可行。兵贵神速,不可怠慢。望吾皇早决断,遣将发兵救齐州。”门下省侍中任维和李老虽无仇怨,但他也见不到他好,因此附和周河说道。
第3章 朝中风云边关雷,九战从此四夷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