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不如,先传此三人上殿,听三人之见,可有退敌良策。”李老又说道。
“好,传今科武举三甲上殿!”李元同意道。
三人皆任职宫中,离大殿皆不远,听到传令,俄顷便行至龙庭阶下。
“不知爱卿有何良策?”李元先是将事情简单说了一遍,然后问道。
“吾皇,微臣自幼熟读兵书,懂得排兵布阵之法。区区蛮夷之兵,微臣只需五万兵马,就可尽灭之。”李铭抢先说道。
“吾皇,微臣亦是饱读兵书,臣只需三万兵马,便可荡平西戎。”林斌说道。
正当众人以为于蓝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于蓝却是沉默不语。
“于卿,可有想法。”李元也是奇怪,于是问道。
“吾皇,微臣虽自幼习武修文,所读者皆是儒家经典,兵书战策未染之。”于蓝诚道。
“原来如此!”不读兵书的武状元,也是第一次见,李元念道。
“吾皇,臣请战,克日赴齐州。”李铭说道。
“臣亦愿往之。”林斌道。
“吾皇,臣虽未读兵书,但知纸上谈兵之事。兵贵神速,调兵需时,臣愿先领八千轻骑以阻敌兵而待后援。”
“八千?”众人一惊。
“爱卿,此乃国之大事,不可轻言。”李元说道。
“不错。”众人附和道。
“微臣知轻重,更知远近。京城虽有兵将十万余,但不可尽往齐州,只得抽调部分兵马,其余需沿途征调,需时甚长,恐贻误战机。臣于取京师八千轻骑,日夜兼程,可十日赶至天门关。此时便可与关内将士前后夹击,即便不胜,亦可拖延时日。望吾皇恩准!”于蓝分析了情况,于是说道。
“于大人,所言甚是。”
“有理!”
“可行!”
“既然如此,于卿听令,朕封你为平戎大元帅(虚职),领先锋职,克日率八千轻骑赶赴齐州,救援天门关。李卿为副帅,待调兵完毕,即率十万兵马,与于卿会合。林卿为大将军,负责沿途征收兵马,运送粮草。”李元说道。
“臣领命!”三人回道。
“兵部尚书为监军,与李卿同往。”李元又命令道。
“臣遵旨!”
“此战事关国本,天下兴亡,绝不可败。”李元喊道。
“臣等誓死报国!”
(5)
“臣先行告退,立往军营取兵,赶赴齐州。”于蓝上前道。
“于卿忠义爱国实为可嘉,朕再赐你宝剑一柄,望卿一举荡平西戎。”李元随即命人取一柄镶有翡翠之银剑,亲自呈送与于蓝。
“谢吾皇!”于蓝忙接着。
“取兵,需兵符。”就在于蓝欲退出议政殿之际,兵部尚书南宫路说道。
于蓝又问南宫路取过兵符后,走出皇宫,往城外兵营去。京师虽四门皆有兵将守卫,但兵营位于南门外。于蓝一出宫门便取过马匹,奔赴南门,同行者还有皇上身边数名近卫。
有兵符,又有皇上数名近卫传达皇上口谕,于蓝很快便取得八千轻骑。
取完兵将,于蓝要求兵将皆换长矛或长戟,又或多带一长兵器。于蓝并未说明缘由,只言兵贵神速,克日启程赶赴齐州。
军前竖起一大一小两面旌旗,大旗书李,乃国号,小旗书于,显然是主帅之姓。
于蓝一行,从京师天华城出发,一路往西,日夜兼程。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期间未作停息,只是每到一城便更换马匹,饮食皆在马上。三日未到,于蓝一行已进入齐州。第五日黄昏,天门山已可见。
天门山有两座高万仞之险峰,山顶积雪,山石洁白,远观如刀刃。天门关则位于双峰之间山下。
“元帅,天门关就在前面天门山下。吾等快马加鞭,可入夜前击退敌军。”于蓝身旁一将士说道。
于蓝细看,原来是日前殿上报信之年若而立之兵士。
“不知大哥身居何职?”于蓝问道。
“未将不敢。未将只是天门关守将镇西大将军麾下一副将而已。贱命陈苟,大伙都叫我“狗头”。”陈苟听到于蓝如此说道,甚是惊讶,忙说道。
“陈副将,传令下去,就地安营,生火炊饭,食饱再战。”于蓝自然不会称之“狗头”,只是说道。
“元帅兵贵神速,为何?”陈苟不解道。
“先传令下去,此事入夜再说。”
“入夜?”
陈苟虽说惊讶、不解,但还是传令下去。
众人于是开始分工扎营、做饭、或休息。众人连日赶赴天门关,途中仅是在更换马匹时稍作休息。
“众将士,连日奔波,吾深知大伙已是疲累不堪,但救国而忘身,兴邦而舍命,乃忠君报国也。此时众人可尽情休息,准备作战。”于蓝喊道。
“忠君报国!”众人喊道。
(6)
在众人休息之际,于蓝走向陈苟。
“陈副将!”
“元帅,有何事吩咐?”陈苟见于蓝叫自己,又是一惊,忙回道。
“不知附近可有不经天门关而可以越过天门山之地?”
“这是为何?”陈苟不禁问道。
“末将知罪!”陈苟说完就知道自己犯错了,下属竟敢问元帅意何,于是忙恭声道。
“何罪之有?此事不妨告知汝。吾有一计,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即遣一队人马越过天门山,绕到敌军之后,与关内守军前后夹击,可败之。”
“善!可此事难办。”陈苟听到于蓝妙计后,不禁赞道,但又细想此事非易,又说道。
“吾之欲知有路否?”
“有。只有吾等经年守关查山者方知,但此路难寻而险。”
“汝可一一道出,画一图佐之,便可寻得。”
“请听末将一一道来。”于是陈苟把自己的经历及小道之况告之于蓝。后又作一图予于蓝。
“陈副将听令!”
“末将听令!”
“现在立即选出一百名身手矫健,年轻力壮,最好是会武功的。”
“末将马上去挑选。”于蓝是雷厉风行之人,陈苟亦办事迅捷,不一会便选出百名兵士。
“汝等随吾走,陈副将便领剩余人等赶赴天门关见守关大将军,告之今晚子时三刻出关直奔敌营,与吾前后夹击。切不可忘!”
“末将明白!”陈苟便带人往天门关而去。
“汝等皆是陈副将选出,是精英之精英。现随我翻越天门山,绕至敌后,此事甚难。”
“忠君报国!”百人齐喊道。
“善!此次若击退敌军,吾必为汝等请功。”
“谢元帅!”
“现刚过戌时,吾等须子时三刻前赶至敌后,不容有失。”
“是。”
(7)
两军相持已逾三个月。每日辰时戎族大军便开始攻城,天门关守将踞关死守,戎族大军亦无可奈何,至酉时只得鸣金收兵。今日亦是如此。
天门关,议事厅内。天门关守关大军将镇西将军韩援坐上座,诸副将分坐左右。
众人连日作战,衣衫未整,冠发少理,略显颓废。
“将军,贼兵虽依旧未攻破天门关,但关中粮水将尽,十日内将不攻自破。”一副将上前说道。
“此事吾知晓,现正是想解决之法之时。”韩援说道。
“陈副将离关已两个月余,吾想援兵不日将到,吾等需固守以待。”韩援又道。
“天门关距京师万里之遥,寻常往来便需时半年,吾怕守不住。”又一副将上前说道,最后一句显得格外柔弱。
“必须守住!此关若破,天下百姓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吾等家眷同之。”韩援抖擞一下精神,目放精光,横扫众人,然后说道。
(8)
戎族大军军营,主帅营中。
“大汗,我军出战已百日,攻关三月未破,将士伤亡甚多且疲惫,粮草又供应不继,是否班师回朝?”一将军上前对着上座身穿虎皮大衣、批灰羽斗篷戎族汗王天狼说道。
“大汗万万不可退兵,此关日内必破。”一位虽亦穿兽衣,但显得十分儒雅之人说道。
“军师,为何?”天狼忙问道。
“我军缺粮,天门关更缺。且我族此番大举侵李,李国其余外敌不久将闻之,他等必不会坐视我族独占李国万里山河,将起兵攻李。到时,李国四面受敌必败无疑。天门关虽坚如磐石,日久必破。我军可待天门关不攻自破。”军师狡狐说道。
“若如此甚好,但届时我军是否还需与他人争地?”天狼又道。
“此事待破关灭李再议,此时议论尚早。”
“军师所言甚是!众人先回去休息,明日再议破关之事。”
众人散去,各自回营休息,天狼亦就寝。
(9)
天门山上,崎岖陡峭鸟道中。
夜凉如水,月黑星淡。
于蓝带领着百名将士,手脚并用,一步一步前进着。众人身背长枪、长矛、戟等兵器,脚步沉重缓慢,汗如雨下。
“元帅,此路难行,恐怕难以按时赶至。”一将士突然说道。
“吾亦知,但吾等必须按时赶至!”于蓝显得十分轻松,这般山道对于蓝而言如履平地。其知将士们不能如此,但依然坚定说道。
将士皆无言,只是更努力攀爬前行。
子时刚过,于蓝一行终于艰难越过山巅。
“艰难之地已过,现刚过子时,必须加快前进。”于蓝说道。
“是!”
众人奔跑下山,往戎族大营而去。戎族大营离天门山不远,于蓝一行奔跑不到两刻便可见灯火。
“停!”于蓝示意众人停下。
“敌军大营已到,我等需分兵绕到营后,偷潜进去。长兵杀人,盗火烧物。”于蓝又道。
“是!”
“你,你,你……各别带九人分头前去,我一人独去。”
“是!”
众人有序散去,分头前进。
话说不久前,陈苟带人赶至天门关,韩援等人甚是惊喜。但听陈苟言于蓝之计后,渐显失落。
“终究是孩童之言。”韩援说道。
“将军,吾虽与于元帅相处不久,但深知其能。且天门关现已岌岌可危,不日将不攻自破,何不尽力一搏。”陈苟说道。
“将军,陈副将所言不无道理。”一副将上前说道。
“是啊!”有一名附和道。
“既然诸位都同意,那就出兵吧。传令下去,点齐兵马,子时三刻出关偷袭敌营。”韩援说道。
(10)
子时三刻,于蓝手下各路将士,皆趁防卫松懈,偷潜进去。于蓝亦是轻松进到敌营之中,到处巡视。
“后营着火啦!”后营四处火起,此自然是于蓝手下之人所做,一巡夜发现呼喊起来。
“救火!有敌来犯!”呼喊声很快传遍上下,一将军衣冠不整跑出,喊道。
“何事?”天狼已被喊声惊起,赶出营帐,忙问道。
“后营有敌来犯!”众人皆因火起而混乱,自然没人搭理天狼。突然后营各处涌出手持长兵之将士,攻向戎兵,一时死伤无数,众人又呼喊。
“前营有敌!”前营哨兵见韩援等人赶至高喊道。
“攻进去!”韩援来到前营门外,命令道。
顿时,刀光剑影冲天,厮杀呐喊振地。接着,火箭如雨,血流成河。
戎兵本已慌乱,现又遇前后夹击,伤亡甚众。
“大汗,我军遭敌军前后围困,后营火起,粮草殆尽,且先退,待整军再战。”狡狐寻到天狼说道。
“退!”天狼看着眼前景象亦是无可奈何,只得说道,说完便率先逃去。
于蓝其实早已发现天狼藏身之地,亦观之逃去,但都未阻之杀之。
于蓝手下等人及韩援一众都未追赶戎兵,只是在其营帐之中搜寻一遍,带走余下粮草马匹,其余尽数放火烧毁,后同回天门关。
当夜,天门关议事厅内。
于蓝、韩援皆上座,其余人等分座左右。
“于元帅,真是及时雨,救吾天门关众人,且足智多谋,初到便大败敌军,吾甚是敬佩。”韩援倒是真心实言。
“韩将军,此乃皇上之名,非救天门关,乃是救天下。韩将军众人为国为民,死守天门关三月余。实乃于天下有恩,令吾惭愧。”于蓝亦是真言。
“于元帅过谦。今日戎兵暂退,不知元帅作何打算?”听到于蓝此言,韩援又惊又叹,说道。
“此事不急,败戎族一家非胜。明日派探子探听戎族情况,再作打算。吾所带八千骑与天门关守关将士皆以劳累,当休养生息。”
“就如此安排。”
众人各自回去,于蓝自然也有安排之居所。
天门关众人三月以来难得安眠,今日得以好梦。
(11)
戎兵一众伤亡甚多,余兵不过五万。皆如惊弓之鸟,路上木石疑是追兵,于是一退再退,一夜退去三百里之多,在葫芦谷安营扎寨。
“大汗,我军伤亡惨重,余者不到五万,再战必败。”狡狐看着同样有一些狼狈的天狼说道。
“想不到,他们有此一遭。即使我军不足五万,亦多余天门关之兵,可胜之。先整军休养,三日后再战。”天狼说道。
“大汗,我军粮草已尽,恐难再战。”一将军上前说道。
“什么?”天狼甚是惊讶。
“大汗,不如我军暂退回戎族,一是整军休养,二是收粮积草,三是待可乘之机。我戎族攻李之事必已传遍李国四方异族,他们必不会不趁此之机灭李夺地。”
“军师所言甚是。”一众将领皆说道,有的是赞同,有的更像是害怕。
“此间别无他法,只得如此。先停军三日再回戎族之地。”天狼无奈说道。
于蓝派出之探子,不一日便探知戎兵安营之地,于蓝料想戎族必退兵以待时机,于蓝于是趁其未归偷袭之。
次日,于蓝派一千弓箭手布于葫芦谷之上,五百步兵手持长兵布于谷外。先是弓箭手火攻,箭如流星,戎兵不可抵挡,不战即退。到谷口遇上手持长兵之步兵,戎族多用弯刀短兵,伤者被擒无数。于蓝并未追击。
第三日,同样探得戎兵安营之处,于河下谷地,于是于蓝命人先堵后决,水淹戎兵,戎兵再退。于蓝未下令追击。
第四日,于蓝同样命人偷袭,但未令追击。
如此偷袭八遍,戎兵所余者不到两万,天狼等人便逃回戎族之地,于蓝依旧为追击。
九日九战,九战皆胜。戎兵二十万众,所余者不到两万,此等战功不到一个月就早已传遍天下。李元闻之大悦,朝廷众人甚是惊讶。李铭等人于路上接到此等消息,亦是惊讶。李元令命等人回京。
有时候会感叹,为什么消息传播比车马更快。
北方狼族,南方蛮族与东方升阳国闻戎族大举攻李,皆欲趁此侵李夺地。然于其整军集粮之际,又闻于蓝九战九败戎族,灭敌十之八九,皆畏之、暗自放弃攻李之念。
(本章完)
第3章 朝中风云边关雷,九战从此四夷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