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章 走出空门入尘世,一时武动天华城[2/2页]

古来万事东流水 梁道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清凉寺都没有向他们打听。
      于蓝在街上随便找到一个白发老人问道:
      “老人家,请问清凉寺怎么走?”
      “清凉寺啊?你肯定是外来人。”老人打量一下于蓝,说道。
      “老人家说的没错,我的确是外来之人,还望相告。”
      “本地人没有不知道清凉寺的,即使是整个梁州,也知晓这清凉寺。看来你也不是梁州之人。不过,告诉你亦无妨。清凉寺就在城东三十里外的清凉山上。”
      “多谢老人家!”于蓝拱手道。
      于蓝打听到清凉寺所在后就迫不及待地赶往。他马上就能知晓自己的身世,这使他激动不已。
      走在清凉寺的路上,于蓝突然师傅临行之言,于是于蓝打开了第一个锦囊。
      “无欲则刚,有容乃大。”锦囊内含玉牌一片,附书信一封。玉牌刻有八言。
      “世俗繁华,引诱甚多,徒儿切记不可沉溺。你初入俗世,理应去经历世俗之事,但须多感悟、多克制。为师相信你定可驾驭名利权势和色欲的。”书信言。
      其实锦囊没有什么内容,于蓝是这样认为的。不过是一些期望和告诫而已。“无欲则刚,有容乃大”都是不容易做到的。而想要在名利权势和色欲中游刃有余,亦非常人。
      三十里,对于于蓝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不一会就来到了直插云霄的清凉山下。
      (5)
      清凉山号称高万仞,所以又名万仞山。至于这清凉山的真实高度无人得知,因为没有人去丈量,也不敢。据说清凉山有山神庇佑,山神就居于山巅,人若登顶必遭天谴雷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传说不管真实与否,清凉山确实是天下名山。声名远播,已不仅流传于梁州,不少梁州以外之地也有耳闻。当然,如于蓝此等隐居深山,经年不入世者,未必知之。清凉山闻名天下之因其实并非山中有仙,而是有清凉寺。清凉山有三宝:一曰菩提古树,二曰清凉泉水,三曰清凉寺住持。
      传说清凉山上有一颗万年菩提古树,自亘古存活至今,具有趋人向善,使人睿智,能解百毒,可治百病,延年益寿之奇效。千百年来迷信者皆往寻之,可是至今未曾有寻获之人。
      至于传说清凉泉水有洗尽铅华之效,能改变人之体质,使人超凡入圣。清凉泉水倒是随处可见,清甜解渴,但所谓奇效未见。
      至于清凉寺住持倒是实实在在的人。清凉寺住持就是前面所说的道虚大师。道虚出自官宦之家,家人信经奉佛,其更是自幼出家,十八岁即为清凉寺住持。道虚佛法高深,使人深思、明悟,其通晓天文地理,懂得趋吉避凶之法。及冠之年,便为当朝之先皇献趋避之法平定四劫。所谓四劫即四方祸劫,指昔年先皇建国之初,北狼族、南蛮族、西戎族及东升阳国趁其内乱未平、民心未安之际,四方结盟举国来犯,天下岌岌可危。清凉寺住持仅以一计四法,破四国之兵,解四方之危。从此清凉寺住持道虚名扬天下,清凉山亦因之声名远播。
      清凉山三宝仅一宝为世人认定,即清凉寺住持。但坊间亦有传闻,说清凉寺住持集三宝于一身,清凉寺住持本是凡人,因得到菩提古树之奥、清凉泉水之密,成为仙人,所以窥得天数、探得天机,因而改之。
      这些都只是传说,但显然于蓝并不知道此等传说。他也没有必要知道,因为他此行的目的是打听自己的身世。
      看山跑死马,并非虚传。即使以于蓝的速度也花费了不少时间才来到清凉山下。清凉寺是在清凉山的山腰,所以于蓝还要走上一段路。又走了将近半个时辰,于蓝才到达清凉寺山门外。一路走来,于蓝发现路上行人往来颇多。而出入清凉寺占了多数,可见清凉寺信众之多,可晓其香火之盛。
      于蓝走进清凉寺,只见人来人往,青烟缭绕,却又不失佛门之清净,甚是让于蓝感叹不已。于蓝并没有过多地观赏清凉寺的高堂伟殿,不在意寺外的风光,很快地寻找到一个小沙尼打听住持所在。
      “小师傅,你好!我是住持故人之徒,今日远道而来,但求一见,不知可否为我引见?”
      “阿弥陀佛,这位施主你好。要见师傅的人很多,来我清凉寺之信徒皆是慕师傅之名而来。师傅不会随便见外人,施主见谅。”想见清凉寺住持的人的确不少,其中不少更是达官显贵,但皆被拒之门外。小沙尼显然也把于蓝当作此等慕名而来之徒。虽未恶言相向,亦使人有拒人千里之感。
      于蓝并非愚笨之人,听完,心中亦是有些无可奈何。于蓝也知道多说此话无用,解释无用,向其他和尚打听亦无用。因而于蓝打算另辟蹊径,很快一计便成。虽此计不正,但非常之事只得用非常之法。于是于蓝又道:
      “我其实是你们住持在外的私生子,这次是我娘吩咐我来寻爹的?”
      “什么……”小沙尼甚是惊讶,住持是何许人物啊?住持声名远播,受到各方敬重。为人谦谨,办事公道,佛法高深,道德高尚,知识渊博,才能广泛,这是众人所深知的。今日竟然有人自认是住持之私生子,这是对住持,乃至于整个清凉寺的打击,怎可能不令他吃惊?
      “真是?”
      “当然。不信,你可以去问一下你们住持。”
      “啊……”小沙尼又是一惊,他自然是不敢问,但他更不愿相信。在他的心中,甚至寺里所有的人也不愿相信。因为住持就是他们心中的神,神圣不可侵犯。
      “好,你等等。”小沙尼其实也不少,有十三、四了,粗通人事。他相信他住持,所以他打算想住持求问,于是应道。
      “谢谢小师傅。”
      小沙尼往寺内跑去。
      (6)
      寺内,后院,方丈禅房。
      “你说有一名少年来寻我,还说是我的私生子?”道虚看着小沙尼若有所思,淡淡地问道。
      “是的,师祖。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此事关乎住持,所以特来请示。”
      “那就请他就来吧。”显然道虚也知道少年可能有不可告人之事,有要事相问,于是吩咐道。
      “是!”小沙尼应道,然后缓缓退出房间。
      很快,小沙尼再次出现在于蓝眼前。
      “施主,住持有请,请随我来。”小沙尼说完就不等于蓝回应,就走在前方带路。
      “谢了!”于蓝简单回道,就跟上小沙尼的脚步。
      住持的方丈禅房在后堂,路并不远,从前殿到后堂不过是半刻的事。从前殿到后堂一路走来,放佛从热闹无比的集市来到了寂寥的荒漠丛林。这种变化使得于蓝甚是惊讶。
      很快于蓝跟着小沙尼来到一间独立的简陋小阁,阁门上一木匾书有“方丈禅房”。
      “进来吧!”小沙尼敲了敲门,很快里面传出一道略显苍老又玄妙的声音,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名超凡入圣的老仙。
      小沙尼推开了阁门并摆出请的手势,于是于蓝迈步走进了房间。而小沙尼则是退出了房间并关上门,转身就离开了。
      于蓝随意环视四周,房间之内空空如也,丝毫不见桌椅、床榻之物,只见地上有两块由粗黄布裹着的蒲团。其中一块上盘坐着一位白发苍苍身穿几经缝补的袈裟的老僧。这让于蓝感到十分惊讶和感叹,如此盛名在外,更身居住持之位,居然是一位看似如此平凡之人,生活如此简朴。
      “既然来了,就请坐下吧。”道虚笑吟吟地看着进来的于蓝说道。
      “多谢大师赐坐。”于蓝本来就不是娇作之人,既然对方说坐,那就坐吧。
      “想不到老衲之子长得这么大了。”道虚笑得更甚。
      “大师说笑了,您应该也知道我并不是。”听到道虚此话,于蓝尴尬回道。
      “老衲知道,不过我并不知道施主找贫僧所为何事?”
      “请大师见谅,小子求见大师的确是有要事,冒犯之举实属情非得已,请多见谅。”于蓝恭声道。
      道虚只是点头并未回话。
      “此次小子是要向大师打听关于小子的身世之事,恳求告知。”于是于蓝接着说道。
      “你的身世?”
      “是的,大师。家师言大师知小子之身世,因而命我来此。”
      “你的师父是谁?”
      “其实小子也不知道家师名讳,只知其本姓蓝,道号道然。”
      “道然?”道虚有一丝惊讶,看着于蓝,问道。
      “是的。”
      “那老衲知道他是谁了。我两亦算是忘年之交,当年他曾想拜在老衲的门下,只是被老衲拒绝了。”
      “师傅也向我提到了。”
      “他,本姓蓝名海,字傲天。三十年前是科举进士第一名,被先皇命为太子太师,后更是位居门下省侍中。但其人如其名,恃才傲物,常直谏先皇之过,与诸大臣不和。后来听说被朝中的仇家上门寻仇,偌大的门庭,一夜之间血流成河,事后还纵火,死伤无数,妻儿不知所踪。他因故外出,刚好避开了灾劫,但因家国之事,早已心灰意冷,最后辞官归里。此事皆为时人所传。其中经历和因由种种,无人知晓。后来他就到我清凉寺暂住,期间我与其相交。”
      “大师,可知家师之妻儿现在何方”
      “不知。”
      “那关于小子的身世?”
      “你的身世?其实你是我交予道然照顾的。”
      “什么?”于蓝一惊。
      “听老衲慢慢道来。”
      “小子失礼了。”于蓝作揖恭声道。
      “其实你本是官宦之后,你父亲是前左丞相兼太子东宫,也就是当今圣上的老师,刘志成。而就在十八年前一个夜里,你们全家被杀,仅你一人幸存,我为保全你,因而交予你的师父抚养。”
      “这两件事好像都在同一年发生的,时间久远,有点忘记了。”道虚补充一句。
      于蓝什么都没有说,只见泪流满面,目光呆滞……
      或许,这世间没有人不为此等事而伤心悲恸的,虽然事前已有猜测,但真的被确认之后,心中还是难以压制的痛。
      “大师,可知是何人所为?”于蓝呆滞了顷刻,又清醒了,他知道事已至此,已无法改变,只想知道凶手是谁,并为之报仇。
      “不知,此事先皇曾彻查,但未有结果,最终成了悬案。”
      “多谢大师告知,小子就此告辞。”于蓝起身欲走,并说道。
      “施主且慢,老衲知道你欲报仇,老衲阻止不了。老衲身为出家之人,有一言以赠施主,望施主戒之。”
      “大师且说。”
      “施主欲如何报仇,报仇之后又欲何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世人皆因贪嗔痴恨,贻误终生,结仇于芸芸。”
      “大师所言甚是。”于蓝听后深思数刻,仿佛顿有所感,于是说道。
      “老衲只想提醒施主,切不可因恨,祸劫众生。”
      “小子自会谨慎。”
      “当年我看得出你的师父觉悟极高,往后成就定当在我之上,所以渡他自行修炼。今日,我见你,如昔日见汝师,且你尚年轻,他日必定远超我等。”
      “大师谬赞。”
      “如今,你已知晓自己的身世,就往何方?”
      “小子亦未有去处,先待明年春试,取得进入朝廷之法,以其查清吾全家被杀之真相。至于后事,暂不打算。”
      “现时值深冬,你初到此地,人生路陌,定无去处,不如暂住于此,待立春离去。”
      “若大师不弃,小子就暂居于此。”于蓝细想,的确无去处,于蓝恭声道。
      于是道虚就命弟子为于蓝安排房间。私下特令安排在其禅房附近,此事于蓝未知。
      (7)
      冬来得快,去得也快。
      转眼间,立春将至。关于科举的皇榜已贴满全城。科举分文武举,文举选取文官,武举选取武将。文举于立秋进行,而武举于立春开始。因而,此次皇榜所书为武举明细。此等大事自然亦传到清凉寺中,于蓝同时也知晓。
      是日,方丈禅房中。于蓝、道虚对坐。
      “大师,科举不日将举行,小子正打算下山,特来道别,感谢多日来的收留和照顾之情。”于蓝恭声道。
      “出家之人,本应给予众生方便,况你亦是吾友之徒。”
      于蓝别过道虚后,就径直下山奔天华城而去。
      于蓝辰时下山,到达天华城是还不到午时。今日是武举报名之日,正式开始则是在三天后。于蓝来到城下,只见进城之人络绎不绝,城门防御卫兵较之前稍有增加。于蓝只得排队进城,到城门之时还被卫兵严查。
      至午时,于蓝方得进城。于蓝顺着人流来到颁布贴放皇榜的地方,并一一细看,于是向武举报名之地——皇宫前武英阁奔去。武英阁始建于前朝中元年间,距今已有数百年之久。武英阁亦是武举历年举办之地,一直沿用至今。
      不到一刻,于蓝就来到武英阁外,此事此地亦是人声鼎沸,从阁内排队一直延至阁外。于蓝只得跟随排队。
      将近两个时辰,方轮到于蓝。于蓝只见阁内大厅中,一方木桌后走着一名老儒生,正执笔观看于蓝,然后道:
      “推荐函何在?”
      “推荐函?”于蓝听后疑道。
      “你没有?”
      “在下并不知道参加武举需要推荐函,可否告知此为何物,如何得到?”
      “凡应举者,皆需要地方长官或更高一级的官员所书推荐函一封,方可报名。”老儒生听于蓝回答后略惊,竟有如此无知之人,但还有回道。
      “在下乃山野之人,不曾与地方长官相识,因而推荐函难获。不知老先生,可否通融,帮在下此忙,他日定当报谢。”
      “不可,此事事关重大,非我能担待。既然你没有推荐函,就请回吧!”老儒生其实是无官无职之人,只因其文书冠京师,因而暂聘为书记官,登记此次武举报名姓名,自然是不敢帮于蓝。
      “打扰了,告辞。”于蓝亦无可奈何,只得先行离去,寻求他法。
      “请留步。”正当于蓝转身即将步出大厅之际,一道声音响起。于蓝转身找寻声音的来处,只见两名白发老人徐步走来。令于蓝惊奇的是,其中一位居然是当日所救的李老。
      “李老?”于蓝看着逐渐向自己走进的李老疑声道。
      “恩公,可记得老夫?”李老说道。
      “记得,不知李老为何在此,又欲何为?”
      “大胆!”见到于蓝竟与李老相识,于李老一同前来的老人甚是惊讶,听到于蓝此话怒道。
      “子同,莫急。此子对老夫一家有救命之恩,此间不过是如忘年交之谈。”李老忙向身旁老人解释道。
      “不知恩公是否为武举而来?”李老又问道。
      “实不相瞒,在下确实为此而来,只是不知需要什么推荐函。在下不过一山野村夫,并无此物,因而只得放弃。”其实李老出现于此,于蓝已有许多的猜想。
      “这个容易,老夫可以为你推荐。”
      “书记官。”李老向老儒生喊道。
      “大人!”老儒生听到李老呼叫,忙向前跪下并应道。
      “起来吧!此子权当是老夫所荐,你可以为他记录姓名了。”李老挥手示意平身,接着道。
      “是!”老儒生哪敢不从,赶紧点头道。
      “小子愚昧,不知李老为朝中重臣,该死。”于蓝亦知道自己此时十分虚伪,但李老已表明身份,于蓝不得不恭声说道并将下跪。
      “不可,不可。恩公对老夫有救命之恩,该跪也应该是老夫。”李老忙扶着于蓝不让他下跪,并道。
      “不敢。”
      “好了,你报名还需要填写一些情况,老夫此间还有要是,便到此为止,他日再叙。”李老能来次巡察,定有皇命,自然不敢浪费时辰,于是道。
      “小子几乎耽误国事,该死。”
      “非也,吾之过矣。”
      “大人!”此时李老身旁老人提醒道。
      于蓝与李老拱手别过。待李老走出大厅后,于蓝再次走向老儒生处。
      这次报名自然是顺利无阻。完成报名后,于蓝离开了武英阁,游走在繁华的街道上。于蓝自然是不会清凉寺了,一是不便,二是不想再扰道虚。于蓝找到一家客栈,只待三天后的武举开始。
      (8)
      三天过得很快,这三天里,于蓝只是偶尔到大街上走动,其余皆在客栈房中,或静坐或读书。书都是于蓝从长空门中带来的,仅有两卷,《易》与《春秋》。
      这三天,只见街上行人渐多,客栈亦渐热闹,可见武举之盛。
      武举定于辰时于武英阁内举行,至酉时前终,于蓝卯时已到武英阁外。离辰时不到一刻,武英阁门开启,此次参加武举及获得进内观看者涌入。
      武举分三回合。一是骑射,而是肉搏,三是械斗。所谓骑射即使骑马射箭,所有参赛者必须在限定时刻内,跑完全程并射中所经木靶。未完成者弃赛论,分数由所中靶数及环数定。肉搏即摔跤,比拼力气。械斗即自由选择称手武器搏斗。此三者,于蓝皆无侵染。但诸法同理,于蓝所习者之众,皆可推演。
      于蓝先与众人抽签决先后,于蓝于千人中列四百单八。千人之众,怎可一日完事。第一回合,用时五天,于蓝于第二天近酉时上场。于蓝初时上马不适,后渐好转,最终于限时之内完成,全十靶皆正中红心。
      第一回合结束,于蓝居第一。不及格或未完成者退去,千人之众,所余者不过两百。
      第六日,第二回合开始。众人抽签分组肉搏,最终留下只可为十六人。于蓝历三场,所遇者皆弱,全胜。次回合仅一日,便决出最后十六强。
      第七日,第三回合开始。众人依旧抽签分组。
      第一场,宁州留安莫苟对徐州清明山查子杰,莫苟胜。
      第二场,陈州通城刘元明对梁州千湖城金桐,金桐胜。
      第三场,梁州天华城李铭对尹州南山朱二,李铭胜。
      ……
      第七场,徐州长空山于蓝对陈州云峰城雷霆,于蓝胜。
      第八场,梁州万明城林斌对刘州柳城柳子俊,林斌胜。
      八强已出,次日决四强。
      于蓝所遇者实力皆不强,于蓝仅以一木棍胜之。
      第九日,决赛。胜者为今科武举进士第一,即武状元。
      决赛之日,武英阁更是盛况空前,高台之上不仅有前些日那住持等人,更加之不少高官,李老此次亦在其中。
      决赛,徐州长空山于蓝对梁州天华城李铭。传言李铭乃皇亲,此次不过想借武举之名直入中朝。不过,于蓝可不会理会这些,他目标不仅仅如此,武状元志在必得。
      于蓝手持三尺木棍,李铭横摆一柄九环大刀相对。
      开始,李铭率先飞出,手中九环大刀紧随,顷刻辟向于蓝。于蓝并未硬拼,近一后跨步,尽将李铭之九环大刀避过。李铭尚未反应,只见于蓝木棍直插而来,一击即中李铭之腹,李铭踉跄退后。于蓝跟上,又一棍刺出,直向李铭咽喉。说时已慢,于蓝手中木棍已至李铭咽喉前不到一分。
      胜负已分,场内却安静异常。李铭看着于蓝目瞪口呆,亦是一言不发。过了许久,只见高台之上李老站起。
      “于蓝胜。”简短而有力地话传出。
      顿时,武英阁呼声四起,掌声连绵。
      从此,于蓝之名传遍天华城,名动天下。
      (本章完)

第2章 走出空门入尘世,一时武动天华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