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119 汴梁与黄河·【 南下】之七[2/2页]

啸傲水浒风 ·旋转的陀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的时候突然闯进中军大帐以汉王的名义收了韩信的兵符(调兵的权利),这才派人叫醒韩信,高高在上指挥韩信及他的手下军队回师报仇。掌握了主动权,再做有把握的出击,手段可谓高也。
      现在他们所要做的事,与那有着类似的情形,做就要准备充分,把可能的摩擦消灭在萌芽中。如果已经名正言顺,上下条件齐备了,再正式高调进入东京道场。那时候再有捣乱不服的,那只好遗憾了,您走人吧!
      雷三郎思考了一下说:“嗯,公孙先生透彻,差不多就是此理。”
      两人又计议了一阵,公孙胜拜别回转,自此在东京周围道众中活动,准备与雷三郎上下一起发展,条件齐备再会师东京汴梁道场不提。
      雷三郎一行不急不缓又行两日,这天午时时迁从前边回来报说:前边已是桃花坞,距东京汴梁还有十里。
      桃花坞,这就是所谓皇上赐封的林灵素的“东京道场”所在地啊。
      从潭州向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南来的这条大道,在这里向西绕了个大弯子,经过这个叫做桃花坞的镇子边缘才又拐回去继续向南,这里西北濒临黄河,向南再有不足十里就到了北宋的皇城了。
      这道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与这里的黄河渡口有关。他们自潭州一路陆路并没有经过黄河就已经来到了汴梁,不是说数十年前“潭渊结盟”时,宋军在黄河以北潭渊之地与辽军有过一场大战么?那么现在那条横亘在东京汴梁前边的屏障——黄河呢?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自上古的轩辕黄帝起,黄河流域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哦,到了北宋这时,应该是四千年。
      古黄河从黄土高原奔腾而下,无尽的岁月冲击出广大的华北平原,也就是所谓“中原”地区。在这里它的流速变缓,泥沙淤积,固有河道不断升高,于是就出现了不断地改道。
      据有记载以来,古黄河是在汴梁(今开封附近)西边数百里的洛阳上游沿着太行山麓向北流淌的,在河北省中部折向东,经古白洋淀再流入天津附近入海。从那以后黄河的改道大都是不断向南滚去,从经过河北入渤海到经过山东如渤海、黄海,甚至一度从河南中部南下,从淮河流域入海。
      隋唐五代以后这条变幻莫测的大河竟又改了性子,逐渐从南向北改道入海。到了北宋宋真宗年间(也就是近百年前),黄河还是横亘在东京汴梁前边,向东经过潭渊南面附近从山东延津入黄海。这也叫东线,所以那时宋真宗御驾亲征潭渊是要渡过黄河向北击敌的。
      到了仁宗以后,黄河暴烈多次溢出河道向北偏离,此徽宗时代已是从东京汴梁上游就已经向北而去,潭渊已经是到了黄河的东边,与东京汴梁间是一马平川。北上的黄河注入河北古白洋淀又是从天津一带注入渤海,这也成为北线。
      正是由于这样的改变,黄河向西改道数百里,中原对于北方的防御地理形式完全不同。
      黄河走东线的时候,山东大部、东京汴梁等地、包括北面的潭渊、北京大名府以及他们所在的水泊梁山等地均在黄河之北;黄河天堑成了横亘在东京汴梁前面的天然屏障,也是大宋朝廷的安全心理堤坝。
      而黄河改为北线流淌之后,地形完全不同,汴梁、潭州、山东全部(包括梁山)及北京大名府等地已在了黄河的东面。黄河把华北平原南北竖向一分为二。雷三郎他们从梁山到潭州,再从潭州到汴梁,都是走在黄河的东侧,已是一马平川;梁山向北经沧州等地可以直到公孙胜的老家蓟州等地,那里已经接近辽境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在黄河东面。
      也就是说此时辽国若是进攻中原,可以在蓟州一带走黄河东面,在那边来的话它黄河已经不是东京汴梁的屏障了。
      关于这条“滚动的河”自古就有着不断的统治者上层争执,到了宋代很多时候还成了政治斗争的焦点。

119 汴梁与黄河·【 南下】之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