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代对黄河的治理,是贯穿整个华夏历史的。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治理的应该也是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
北宋时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压力下,对于黄河的治理更加上了政治色彩。北向流淌的黄河从地理上对于东京汴梁的赵宋朝廷来说是十分心里暗淡的,以为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防御天险屏障。围绕让黄河从北线改回东线,在朝廷中掀起了多次政治斗争;对河的治理变成了官场兴替的工具,几次人为的向东改线,又被固执的黄河多次冲垮提拔仍然回到了北线,田地毁坏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又有多少官员为此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据说王安石的变法失利也与这整改黄河失败有关。
如今这桃花坞原来是黄河岸边的一个渡口,可如今这黄河干道已经向西偏离了数十里,现在只能说是东京汴梁向西边的黄河伸处的一个触角了,早已失去了重要渡口的作用。
虽然已不是渡口,但向西确实离得黄河近了许多,也还算个经黄河水运的物资集散地之一。
这里已经是东京汴梁的地面了,村镇、建筑、行人和商旅开始密集起来。
雷三郎从镇子驿站附近的茶棚休息,他仔细打量着这个说过多少次,可并没有一点印象的地方。
这是个面积不小的集镇,可是建筑都有些老旧破败了,只有那干枯河床边规模庞大的码头还在默默显示着它曾经的昔日繁华。上游黄河肯定有了新的渡口代替它,要不是官道在这里拐了个大弯,恐怕这里早就被废弃了。
它能保留下来大概还真是因为有着这个道家前圣地“东京道场”的缘故,道观或者说道产在这里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的,只是也看不到什么往日的虔诚上香的景象了,看来那个国师林灵素确实是最后功败垂成了。虽然说还并没有被正式扫地出门,但最少已经在朝廷皇帝那里已经掉价,不会有什么封赏举动了。若是在经过一段时日,这个道家的圣地,也会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吧。
但这个地方对咱来说,却是很有用处的,这里毕竟是中原的心脏地带,若是能够在这里建立一片无人管辖的“国中之国”,那意义可是大了去了!
不过现在就到哪儿去,还不是时候。还要有许多事情要做,但也许过不多久,他会正式的登堂入室,以皇上御封的名义管理这里、开发这里,建立一个真正的东京“华盛天道”道场。
想到这里,他朝着手下这帮弟兄说道:“走,我们进东京汴梁!”
他们现在这拨人精简了许多。除了晁忠、宋成、小边和妍儿这四个贴身随从以外,步骑尉只带了武松、石秀、燕青、焦挺四人,走报军机头领只带了鼓上蚤时迁和活闪婆王定六,另外还有柴进和樊瑞。其余原来一起出山时的人马除了戴宗和欧鹏不久会跟上来以外,都在刘唐、雷横的带领下留给了李应和公孙胜。
戴宗和欧鹏到哪里去了?他们受雷三郎委托带着那ju花骢和小黑两匹战马向西南去了汤阴县,自然是去找在丛台擂认识的这两匹战马的主人。
对,应该是汤阴县。那应该是岳飞岳鹏举的老家,雷三郎清楚的记得。
现在,他也在惴惴不安的等着戴宗他们的消息。
自从他们离开梁山以后他就发现这个时迁每到一些热闹地方晚上总会溜出去,一般身边陪着他的不是王定六就是小边、宋成等,甚至有时石秀、燕青也会跟着出去。一般一两个时辰才会回来,别人倒是没有什么,只是这时迁总有着一股诡秘的坏笑。
路上雷三郎问了下这里他们以前所说的有十站联络点的事,对这个时迁回答得到老实,在这从梁山到东京一路上,他们走报军机机构一路安插了十几个人;虽说都是些小人物,
120 汴水桃花坞·【南下】之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