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53章喜认义子
      次日清晨,王维醒来时,璎珞依然睡得香沉。他凝视着她,想起昨晚种种,不禁疼惜地拢了拢她散落在枕边的秀发,低头在她眉心落下轻轻一吻。
      随即,他轻手轻脚地步出屋外,享受这短暂的夏日清晨的凉爽。
      綦毋潜也习惯早起,已在院中踱步,看见王维,便走了过来。
      “綦毋兄,此次来越州前,我曾去华州拜见岐王,幸会司马承祯道长。道长说他访遍天下名山,最钟爱者,乃江南天台山和山西王屋山。其中,天台山‘山有八重,四面如一,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闻名。天台山离越州不远,我们不妨一游?”
      “嗯,我也久仰天台山大名。东晋王羲之好友孙绰曾写过一篇《游天台山赋序》,中有‘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越州的剡溪,好像就是发源于天台山。不过,虽说离越州不远,但从这里过去,路上少说也需要两三日,你意下如何?”
      “我只告了一个月的假期,这样说来,恐怕时日不够。”
      綦毋潜低头想了想,说:“对了,越州剡县有座天姥山,声名不在天台山之下,且离这里只需半日路程。摩诘,我们今日就向皇甫大人辞行,去天姥山一游如何?”
      “如此甚好。”
      于是,王维和綦毋潜前来向皇甫岳辞行。皇甫岳自然是盛情挽留,不过,当听说他们准备前往剡县天姥山时,倒是点头赞许道:“剡县是个好地方,不仅有天姥山,还有一座大佛禅寺,寺里有一尊高达16米的石弥勒佛,有‘越国敦煌之誉,被南朝文人刘勰誉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呢!”
      “哦?能被誉为‘越国敦煌,必定有其传奇之处。皇甫大人,不知这座石弥勒佛开凿于何时?系哪位高僧主持?”王维虔心礼佛,听说“越国敦煌”四字,不禁双眸一亮,双手合十道。
      “说起这尊石弥勒佛,也是倾尽了僧护、僧淑、僧佑等几代高僧的心血。相传南齐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僧护见剡县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就发誓要在此崖壁上雕刻弥勒佛像,但终其一生,也未能如愿。临终前,他发誓来生再造此佛。后来,僧淑续凿,但也没有成功。直到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建安王肃伟派僧佑主持续凿工程,终于在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大功告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皇甫大人娓娓道来,一脸敬佩。
      听了大佛禅寺这段渊源,王维若有所思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三代僧人历时三十年,方凿成石弥勒佛,建成大佛禅寺,可惊可叹。我们此去剡县,定要去大佛禅寺虔心礼佛。”
      綦毋潜也在一旁点头称是。
      收拾好行囊后,王维、綦毋潜一行辞别皇甫岳,沿着剡溪一路向东。两个多时辰后,进入剡县地界,弃舟上岸。
      船家一边系好缆绳,一边对王维等人说:“各位客官,这里是剡县的班竹村。不要小看这个村子,这里可是从越州前往台州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客官,大都会在此地投宿歇脚,就连当今大名鼎鼎的司马承祯道长,也曾来过这里呢!”
      “司马道长也曾来过这里?”船家这番话,倒是让王维一行颇感意外。
      “是啊,你们看,那座单孔石桥原来叫‘落马桥,说的是‘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不过,自从司马道长来了后,我们就叫它为‘司马悔桥了。”
      顺着船家手指的方向,众人看到清澈的小溪上,有一座用天然石块砌筑而成的拱桥,如长虹般卧于溪水之上。桥边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桥上野藤缠绕,青苔遍生,桥下流水淙淙,生机盎然。桥的侧面刻有三个醒目的大字——“落马桥”。
      “这位老丈,不知‘司马悔桥有何渊源?”王维抱拳问道。
      “相传,司马道长常年隐居天台山,当今圣上三番五次下诏请他出山,他实在推辞不过,只好从天台山前往长安。经过‘落马桥时,他下马休息。不知道为什么,他就突然后悔了,掉头返回天台山了。”船家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他曾亲眼看到这一幕。
      “司马道长一生远离庙堂,光明坦荡,超然物外,却也有后悔的时候,可知‘后悔二字,世人难免。”王维心中一阵感慨,一边想着,一边牵住璎珞的手,向“司马悔桥”快步走去。
      “摩诘,你说,人活一世,如何才能不悔?”璎珞忽然问道。
      王维闻言,回头看了璎珞一眼,握了握她的手,说:“璎珞,我想,午夜梦回,扪心自问时,若能上对得起天地良心,下对得起子孙后代,即便有所遗憾,也能少些后悔吧?
      因此,凡事不问祸福,只求问心无愧,便可少些后悔,你说是吗?”
      “凡事不问祸福,只求问心无愧,便可少些后悔。”璎珞将这句话在心底默默重复了几遍,忽然想起昨晚王维那番肺腑之言,不禁百味杂陈。仿佛心里原本有千言万语,但遇上这一句,便都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她抬起头来,刚好接住了王维那清明澄澈的目光。仿佛她所有的心思,都能被他一一洞见。
      “嗯,人活一世,最难最易,便是无悔。摩诘,我们不求

第53章 喜认义子[1/2页]